留学新闻

常怀“性价比之心”去留学,多半学不好

2017/04/25/周二 17:48

点击量:578

留学的花费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留学这件事上,很多人都会怀有“性价比之心”,用投资回报率来计算留学的价值。(点击即可查看☞)留学花几百万,回国后还是买不起北京的房,为什么还要出国?类似于这样的疑问也许会持续出现。


常怀“性价比之心”,你的留学之路比想象中要沉重

\"启德,出国留学,性价比\"

因为有性价比之心,留学前,不能从容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选择那些最热门未来就业市场最好的专业,但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好的可能性会更大。

之前,金融、会计被认为最好就业专业时,我们都扎堆学金融、会计,毕业时发现因为学的人太多,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大,那些因为兴趣用心学习的人似乎比你更具有竞争优势。现在STEM专业既好就业,又容易拿到H1B签证,所以你是不是也要扎堆选择这个专业呢?选择前还是会建议你别只想着性价比了。


因为有性价比之心,留学时,不敢从容地发展自己其他的兴趣特长,因为那些似乎看起来“一点用”都没有,后来才发现很多人未来的成功都是源自那些“无用之学”。

每一个普通家庭出来的留学党,内心都可能藏着一张孝顺懂事的“乖宝宝”标签,每每想到自己能在异国求学,都是花费父母的积蓄,然后只想用心学习,努力兑现汇报他们。先不说在这种无形的压力和内疚感下的学习效果,一定程度上学习效果并不会很好,最重要的是对他们其他方面的影响。


留学那些年,我们被告诫说要学会对一些影响学习的事物明确say no,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无用的social。因为常怀“性价比之心”,很多社交好像都显得无用,所以有时候我们也把一些意外的未来机会拒之门外了,比如说别人邀请你参加个Party,你觉得那很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你拒绝了,结果那个去了的同学回来告诉你:“party上遇到一个很牛叉的师兄,推荐我去Google实习。”


有时候留学是不能用性价比来衡量的,因为有太多东西是无法用性价比来衡量的。

\"启德,出国留学,性价比\"

留过学的你的身上,有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书、交过的朋友、经历过的事情,这些汇聚成了一个新的你,这也许才是留学最大的“性价比”,但是是无形的。


心理咨询师吴迪早年留学美国,92年大学毕业去美国留学,拿了硕士,96年回国。没有刻意考虑留学的“性价比”,才有了她在留学期间自由选择、从容面对异国未知和挑战后的收获。

以下是她的部分分享:

在美国短短的四年,我学到了五样东西:

1.探测到我生存的底线,锤炼了被放到任何国家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活下去的能力。

2.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你追求什么都可以,从来都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成功标准。不同生活理念的人,没有办法比较谁混得更好。

3.人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唯有保持终身的学习力、好奇心和创造力,才能保持年轻的心态。

4.中国太闭塞了,至今是个发展中国家,衡量标准太单一。我们以为的很多不可能,只是因为不知道。

5.三观跟你不同的人,少跟他们废话。


这五点让我受益终身,以下分述。

之一 探测到我的生存底线

我1992年留美,和比我再年长一点的留学生被戏称为“洋插队”的一代,除了少数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幸运儿,学费生活费全靠自己打工挣钱。我是上海人,虽说一直到本科家境都是同学中最好的,可是父母能给的也仅仅是去美国的单程机票,还有缝在我牛仔衣口袋里的200美元现钞。我的行李箱里,有一套去中餐馆打工的标配:白衬衫黑裤子+平底黑鞋,一下飞机就要去中餐馆求职了。

我去的是休士顿大学,在洛杉矶转机的时候口渴,看到1美元的大杯可乐,舍不得破开我那两张百元美钞,饮水机上喝了点凉水了事。头两年,我完全就是赤贫,家具都是街上捡的,中餐馆打工的时候把客人盘子里剩下的没咬过的点心打包带回家吃……我是如此顽强的小强一枚,如果不来美国,我是不知道的。有这碗酒垫底,后来经历的很多挫折,都是小菜一碟。


之二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

在美国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怪人太多了! 他们安然自得地活着,也没有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我经常听到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it’s none of my business(不关你的事,不关我的事)。30岁单身女人被讥为“剩女”,这种事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我后来在外文系的中文课做助教,有个白人学生,四十几岁了,一直领救济金,不想工作,赖在大学不肯毕业,修完了好几个不同专业的学位。这不,又来学中文了。我问他,你学那么多干嘛用?他盯着我不解地问:“学,就是学,干嘛要用?”好吧,我们不是一国的。他也让我反思我在中国一直被教育的“有用”哲学,什么都要有用,要变现,不然就是浪费。

我在美国认识一个做钟表的瑞士人,祖传的手艺,看到他在那里慢悠悠地做表,我想,以后自己如果有一门手艺,当个体户(匠人)也蛮好的。没想到2011年我实现了此愿,离开了大公司这个系统,成了独立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个手艺人了。


之三 终身学习才能永葆年轻心态

中国的高考是一考定终身,到了美国看到他们的大学学制惊呼:天啊,这简直是天堂啊!本科一二年级是通识教育,不分专业,这就避免了中国高中学生填高考志愿的迷茫;学分制,可以随意跨系选课,修满了学分就可以获得学位;转系转校很方便,不需要像中国学生退回原籍重新高考;读了一半想出去工作,想出国旅行,可休学,学分保存;什么年纪都可以考大学;一门课有几个老师教,一天不同的时间有几次课,晚上也有,方便白天上班的学生……

我读硕士的时候基本选择晚上上课,因为白天要打工,同学里好多比我年长十几岁二十岁的公司职员,他们本科毕业就去工作了,有了需要再来读硕士,不像中国一路读到博士再工作。我还在加油站碰到一个临时工,他是博士,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先来打工。

我很喜欢随时背上双肩包坐在课堂里的感觉,回国后的这20年,我也经常当学生。我本科硕士都不是心理专业,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也一直在做专业学习;还学习了我感兴趣的戏剧舞蹈,投入了很多时间和金钱。


之四 中国很多不可能,在美国都是可能的

我高中一女同学A,除了英文好,其他科目都不好,老师说她考本科都困难。后来她跟着父母移民美国,父母收入低,她一直靠打工补贴学费。毕业后她盘下了一个倒闭的西餐厅,经营得很盈利,后来申请哈佛MBA被录取。她也能读哈佛?我想我们的高中班主任知道了眼镜都要掉下来了。A说,哈佛喜欢有伤疤的人。

在中国,只有10%的孩子是牛娃,90%都是普娃,因为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在美国,普娃也都可能是牛娃。


之五 三观跟你不同的人,少跟他们废话

这是1999年《亚洲周刊》,张朝阳上了封面人物,同时还采访了几个美国留学的海归,对海归在国内的发展做了乐观的估计。我是其中的一个,内页有我的照片。那时海归很少,我的职业头衔是戴比尔斯钻石中心中国区的公关经理,跟张朝阳没法比,就是凑数的。

96年我决定回国发展,这在当时属于非常奇葩的决定,而且是身无分文回去找工作的。这可不就是没混好吗,逃回去的。

回到上海见到一个跟我同龄的男熟人,已经混得很好了,知道我依然是个穷光蛋,还要找工作,很拽地对我说:“你看你们这些出国留学的,有什么用啊,错过了这几年发展的好机会,现在也没有什么人脉……”我笑笑不说话,就再也没见过。后来偶尔在新闻中听到他的名字,他确实混得很好,成功人士。我没有羡慕嫉妒恨,我只知道,我们不会是朋友。

一个35岁美国留学回来当演员的朋友说,后悔在美国呆了那么久,没有国内同学一直演戏的机会。我说,如果你没出国呢,就能混好吗?难道你不会说,我没混好是因为没有像李安那样在纽约大学学过电影?

一个熟人说起亲戚的孩子在美国上了名校,结果跑到非洲给穷人挖井,真的是浪费了父母的钱,白瞎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人跟人价值观的距离。


写在最后:

当你不再用性价比来衡量留学这件事之后,留学也许才真正有了他的性价比。既然选择留学,就没有包袱的风雨兼程吧~


欢迎访问启德教育 欢迎咨询启德教育留学顾问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更多留学资讯

留学新闻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相继揭晓,10 位获奖科学家的研究突破震撼全球。而透过他们的学术履历,我们会发现一个关键线索 ——院校往往是科学家开启学术巅峰之路的重要基石。对于计划留学的同学来说,这些培育出诺奖得主的院校,不仅代表着全球顶尖的学术实力,更藏着适配不同专业方向的优质资源。 查看详情>>
发布日期:2025-10-11
阅读量:4
入读本科入读硕士
留学新闻
想要留学,一方面要重视留学国家或者地区的选择,另一方面还要选对留学的专业,不同的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存在很大差别。小启知道很多同学或者家长心里都十分清楚专业选择的重要性,但是对各个专业的了解尚浅,所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还是会踌躇不定。 今天小启整理六大留学热门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同时也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视角为大家推荐相关院校,现在跟着小启一起看看吧! 查看详情>>
发布日期:2025-10-11
阅读量:5
入读高中入读本科入读硕士
留学新闻
刚刚,2026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重磅发布!根据最新发布的全球大学排名,中国大陆高校表现亮眼,进入全球前40强的数量由去年3所增加至5所,同时进入前500名的高校数量达到35所。值得关注的是,共有18所中国大陆高校创造了历史最佳排名,这一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位居首位。 查看详情>>
发布日期:2025-10-09
阅读量:516
全年龄段院校选择院校排名
留学新闻
你是否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纠结:心仪的学校在QS排名上表现亮眼,却在US News上查无此校?或者,THE排名很高的大学,在国内HR眼中却知名度不高?面对五花八门的大学排名,到底该以哪个为准? 今天,小启就来拆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大学排名——QS、THE、US News和软科,揭秘它们背后的排名逻辑和侧重点,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份参考指南。 查看详情>>
发布日期:2025-09-29
阅读量:188
入读本科入读硕士海外升学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咨询时间:8:00~24:00

400-1010-123
在线咨询

咨询时间:8:00~24:00

点击立即咨询
免费电话
获取验证码
微信咨询

扫一扫立即咨询

留学问题轻松问
请输入电话号码
获取验证码

申请取消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