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有一点点防备的留学成本
2017/12/04/周一 09:45
点击量:169
说到留学成本,大部分人想到的应该就是学费+生活费,但对于已经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同学,多多少少都支出过一些“意料之外”的留学成本,而且这个成本还挺高的,是让人听着就很心痛的那种……
接下来听听各位留学老司机说说他们关于出乎意料出国成本的血泪史...
买书成本
@
Tim
美国这边书贵太正常了,一本化学物理生物之类的书随便2/300刀!!!每次开学就有一个趣事就是在学校书店里面排队处开玩笑:“嘿,这哥们一个xbox没了”,“啧啧,那个女生一台iphone7没了”(摊手)
@
匿名
出国之后才惊觉,国内每本30RMB上下的书有多便宜。在国外,每学期起码要买十几本的教材,每本都要好几十美刀。如果是教授推荐的权威一点的教材,分分钟70美元以上就出去了。
除了实体书,一般还有网上练习和电子书,这是刚需,每学期交作业都要花100多刀……不过,不用买实体书的教授都是好爸爸……
医疗费用
@
伯骏
刚到美国时胡吃海塞,加上季节更替得了肠胃感冒。打电话联系保险公司预约医生,顺口问了一句大概要花多少钱,对方答曰:500刀。WHAT!?500刀!吓得我病顿时好了一半,“不用了,对不起,我只是问问,先不用预约了。”
在美国,医疗费用是分开的,医生看病要付看诊费,买药再单付药费,住院的话住院费也是另外结算的……而最让人闻风丧胆的救护车,据说连美国人自己都不敢叫(救护车还不在医保的范围内)。
挂科成本
@
司马各
就澳洲来说吧,
最最最意外的成本就是——
艾玛挂科了!
一下子4000澳币没了,
折合RMB 22000一门课。
一门课一学期36小时教学时间
(大课2*12 + 小课1*12 = 36小时)
算下来一个小时坐在教室里就是611RMB。
想想看,611RMB做什么不好,什么海底捞什么台塑牛排,随便吃.....
情感成本
@
匿名
出国之后特别容易产生无助的孤独感,即使在国内很不爱热闹,很独立的人,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也会被不安和孤独裹挟。
A、友情
远离了国内的同学好友,距离慢慢带来了关系的冷淡,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年少时的热血和单纯已经无影无踪,这成本无法衡量。渐渐淡出了国内关系网,而与原生家庭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B、亲情
一方面是距离造成的无法兼顾家人健康的处境,另一方面是不想引起家人不必要恐慌的担心,与家人的情感交流仅限于视频或电话,而互相所了解的对方也仅限于聊天时各自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其中有多少留学生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又有多少家长故意隐瞒下来的心酸。
记得一个朋友说,有天凌晨2点多,睡不着觉,突然很想听听妈妈的声音。视频接通的那一刻,妈妈非常焦急的问:“怎么啦?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是不是遇到了紧急事件?”
而父母呢?可能每天下班回家之后,都在等待你的消息,或计算你要放假的时间。你真的不知道父母会不会为了一句“不想影响你”,就什么都瞒着你,不管大事小事。
机会成本
@
匿名
留学,除了钱之外,当然还需要考虑机会成本,选择了留学,就是否定了其他的就业和升学的选择。
如果用出国留学的钱买了房子,现在可能赚了几百万了;如果留在国内工作,现在可能已经是经理级了;如果在国内创业,现在也是CEO走上人生巅峰了……留学意味着抛弃了种种可能,而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成本收益周期较长的道路。
除了工作机遇,还有很多,例如遇见另一半的机遇等等,都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软性成本。
不只是留学,就业也好,国内读研也罢,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本。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努力cover掉成本,获取比成本更多的收益。知甘苦,闯天涯!
脱发成本
少年,你的头发还好吗?
近日,一组网购消费数据显示,在进口产品中,防脱发洗发水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网红爆品”。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也表明,30岁前脱发人群已占到总人数的84%,脱发呈现低龄化趋势。
别人的头发都是灰常飘逸的
到我这儿就变成飘走了
【麻烦前边的大哥把我假发还我谢谢】
保温杯加枸杞真能让头发蓦然回首吗?
@
Cathy
最近听说90后已经加入防脱豪华会员,但脱发这事,出国前还真没预料到。
英国的小伙伴抱怨水质太硬,脱发严重;美国的小伙伴说其实还是压力太大睡眠不足才脱发的。万万没想到,20多岁就开始“地区支援中央”了。或许头发掉光的那一天,就是我修成正果的那一天吧?我坚信,秃了就会变强!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丧,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想:有舍才有得,没有办法两全。并且,对于出国不要过于冲动。
这些“成本”也在提醒着你:出国不是为了逃避和懒惰,而是应该更加努力和自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个好身体,好好念书,别挂科,珍惜每一天,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充实一点,也许这才是对留学应该有的态度吧~
更多留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