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南都教育论坛智慧激荡:素质教育改革前路几何
2015/12/04/周五 18:45
点击量:650
2015年以来,素质教育改革跨出实质性步伐。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底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改革文件,中国版素质教育开始有了清晰的路线。具体到广 东层面,也已有诸多变革,如2016年高考将使用全国卷,广州中考英语、体育改革,小升初取消统考,改为面谈、就近入学等方式。
站在这一节点上,“2015年南方都市报教育论坛”邀请多位大咖纵论行业发展,论坛现场观点碰撞,智慧激荡,精彩纷呈。
著名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教育改革执行难、落地难
著名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当天的演讲中指出,教育改革大背景之下,民办教育、体制内的学校都正面临机遇和挑战,最大的问题在于教育改革正面临执行难、落地难的尴尬。
“仍用传统思想来应对教育改革”
熊丙奇指出,2010年颁布的教育改革规划发展纲要,提出了五大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考试升学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以及创新培养人才机制改革。
其中,熊丙奇认为,目前国内考试升学改革仍停留在应试教育。要真正实现改革,必须打破应试教育,促进高考公平,核心在打破一考定终身,给学生带来自主选择权。“随着高考改革我们将推进中考改革、小升初改革,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熊丙奇说。
以高考改革为例,熊丙奇认为并不彻底,目前主要集中在科目改革之上。不过积极面在于,虽然改革不彻底,但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科目选择权。
在 线教育亦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传统模式的强化。“现在的在线教育被认为有前途,但是泡沫很大,品质良莠不齐,只把课程内容搬到网上,那只是传统教育模 式的强化”。熊丙奇称,在线教育应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而以学生为中心,而非照搬传统模式———老师讲,学生听。
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改革正面临执行难、落地难的问题,“教育改革没有一个真正落地,我们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还是没有做好改革的准备,仍用传统思想来应对教育改革。”
“对于民办教育是一个好机会”
熊丙奇指出,教育改革过程中,“国家不敢放权,就是因为担心我们的学校不能用好权力。”教育改革涉及到自上而下的放权,要打破如今局面,学校要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培训机构要建立完善的经营体系;在线教育应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
从 另一个角度来讲,尽管教育改革并不彻底,但是科目改革也要求必须转变目前单一的教学模式。熊丙奇分析称,“这对于民办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目 前大多数的培训机构还是单一地关注学生的应试教育,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随着高考教育改革,培训机构将更加关注学生高考素质的培养,形成多元态势,推出更 有针对性的服务。
广东省政府督学(第十届)、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室原主任李伟成:
学校办学陷入“抢生源”泥淖
广东省政府督学(第十届)、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室原主任李伟成在演讲中直指,当前学校办学陷入了“抢生源”、“拼地缘”、“傍大款”的泥淖:有优 质生源、坐落在优势地域或者挂上一个名校的牌子,都能一夜暴富,一举成“名”,但这种靠外部资源而成为“名校”的,不少是外面风光、囊中羞涩,缺乏真正名 校所应有的精气神,更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没心没肺”、“假心假意”
李伟成以宁波效实中学为例,该校正是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的母校。李伟成认为,该校100多年一直坚持“求实务实”的办学理念,不拼生源,不比高考,才得以培养出15个两院院士和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
纵观国内中小学的学校文化,大多“没心没肺”———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特别是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也不知道什么是办学理念。
再者,“假心假意”———如某地区高中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绝大多数是在评等级学校或办学水平的时候“拍脑袋”拍出来的“高见”。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心脏”
李伟成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心脏,培育健全“心脏”,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系列性、实操性和独特性五个原则。一方面,学校要立足地域进行文化寻根、发掘 历任校长在办学中表现出来的亮点。另一方面,也要依托学校的科研成果,成立学校标志性的个性化项目,如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路小学把学校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研究的课题成果转化为实践,形成了“知行教育”的办学特色。
另外一个途径则是来自百年老校的文化传承。“在广州这座历史名城,有不 少诞生于清末民初的百年老校”,李伟成说,如广州市执信中学,便是孙中山为纪念朱执信先生而创办的,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在担任该校 校董期间多次莅临学校演讲。执信中学传承了这种文化积淀,才形成了今天“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精神。
圆桌沙龙
改变“一考定终身”,我们还有哪些路径
论坛当天特设的圆桌沙龙环节,邀请学校校长、教育机构高层进行对话,就当前“素质教育改革”、“互联网+”、“留学趋势”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圆桌沙龙嘉宾: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校长万清华
◎启德教育集团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刘湘
教育改革不彻底,最不彻底的是考试内容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民间素质教育呼声渐高,2015年以来各个层面也已开始有了改革,但这些改革是否能够达到实质性改变呢?
董炜:现在我们开始看到高考改革的一些清晰变化,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比如增加了高考学业测评,简化了一些学科考试,让学生可以三年多考。
这 里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是综合性,未来我们不应只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还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价值观的塑造、思想道德品质的 提升、个人潜在才华以及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发挥;第二个是自主性,过往是三年一考,现在是三年多考,学生有很大的机会和空间结合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自主规划 自身兴趣点和成长路径;第三个是选择性,因为这次的高考改革是从原来的语数英+文综理综,到即将到来的语数英+自选三,学生可以更开放地选择最想学的专业 及未来毕业的路径。总的来说,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万清华:我认为素质教育的终点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 高考来说,我认为改革最大的一个变化是“走班制”,打破原来建立的固定班级,有利于我们进行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和体制,原来的行政 班级被打破后,形成新的学习集体或者说学习共同体。第二就是凸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把选择权利提前交给学生。第三点是推进会考,一些学科经过会考评定等 级,再折算成高考分数,这是现在全国的大方向。
这些做法某种意义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这么多年来没有 实质突破,这就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要培养更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要进行这方面的更多教育教学。但我们的考试一直停留在考书本知识上。我们的改革 不彻底,最不彻底就是我们考试内容改革不彻底!
校园“互联网+”进展缓慢
南都:衣食住行各个行业都在进行“互联网+”,教育也不例外,对于传统教育模式来说,互联网究竟是冲击还是“真利器”?
陈继业:校园的“互联网+”推进还是比较慢,我个人认为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互动还是很重要的。“互联网+”在我们学校主要运用在管理及资源对接上,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到外国学习,我们通过互联网对接一些很好的海外学校,为学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
刘湘:我们一直提倡的是做一个“教育+”公司而不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我们教育的目的。我们目前依然是保持线下授课,但学生的作业和一些模考在一个考培系统上进行。
未 来在留学这一块,我们还在打造新的CIM,通过大数据来提高专业度及将整个流程透明化,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用户在整个留学办理过程中的服务体验。我们希望通 过这些技术提升专业水平、服务质量,但它并不能代替我们本身要达到的目的,它只是一个工具手段,一种方法而已。
留学从只关注申请结果到更关注性价比
南都:今年以来留学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除了低龄化之外,留学行业正在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万清华:出国留学的趋势确实是呈低龄化。原来都是本科毕业后学生出国读研读博,现在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出国的越来越多,我们学校现在每年基本有三分之一的学 生出国读本科。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捷径,早一点出国不需要参加雅思托福考试,直接作为国外的高中生,享受国外高校入学的优惠政策,还能提前熟悉国外教学 模式。应对这一趋势,我们也与一些国外机构和学校建立联系,打造出国留学直通车,目前已有到德国、加拿大、葡萄牙等国家的直通车项目。
陈继业:我认为出国留学要提前规划。很多家长对出国留学不了解,到了初三、高一、高二才突然想出国,因为感觉考不到一所好大学,然后想通过雅思托福的考试出 去,这样没有规划,往往没有成效。根据我们这15年的办学经验,我们发现其实能够考到国内重点高校的学生,考取全球前100名的大学是没有问题的。
路径不同,结果相差非常远。如果我们的学校和家长都能转变教育理念,不仅只看到清华北大,重视素质教育,把眼光放得更长远,我们会有比现在更多的学生能够到全球顶尖名校去接受教育。
刘湘: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他的关注点从孩子能否成功出国到孩子能否成功留学的方向在转变。
第 一点,家长更关注的是这个孩子出去以后是不是能够适应国外的独立生活及这个留学是否对未来的机遇和职业发展有帮助,而不仅仅停留在申请到理想的学校;第二 点,是对申请过程的关注,也就是说,在申请出国留学的过程中,从仅仅关注申请结果,到希望在申请过程中对自身能力也有一个提高。顺应这个趋势,我们提倡通 过适当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让他们在能力上、心态上,而不是只是分数上匹配更好的学校。
注意:在预约完成后,顾问老师通常会在 1-3 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络约定来访时间,请保持手机畅通。
更多留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