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留学 | 京都大学斩获2025诺贝尔化学奖!诺奖背后的日本科研硬实力和优质学术氛围
2025/10/10/周五 13:43
点击量:59
2025 年 10 月,日本科学界迎来高光时刻 —— 继 6 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后,瑞典皇家科学院再传捷报:京都大学特聘教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凭借 “金属有机框架(MOF)” 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斩获诺贝尔化学奖。
诺奖背后的日本科研硬实力:
以京都大学为代表的创新沃土
北川进教授的获奖,是日本科研实力的又一次直观印证。北川教授出生于京都市,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及研究生院工学研究科,现任同校特別教授。
评选委员会指出,北川教授在“多孔性金属络合体(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研究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成功开发出拥有无数微细孔结构的新型材料,为气体储存、催化反应及新能源技术带来了新的应用可能。
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这一发现 “为定制新功能材料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而对留学家庭而言,这恰是日本材料科学顶尖实力的缩影,京都大学则是孕育这类创新的核心平台。
事实上,京都大学的诺奖荣光早已延续数十年:1949 年汤川秀树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18 年本庶佑斩获生理学或医学奖… 截至目前,该校已诞生十余位诺奖得主,覆盖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等核心学科。北川进的获奖,也让日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数量增至 27 位(含美籍),全国诺奖总数达 31 项,稳居全球第六。
日本短短数日连夺两项诺奖的 “密集爆发”,绝非偶然:
体制机制:重视基础研究与跨学科融合
京都大学长期在化学、物理、生理学等基础科学领域投入深厚,并建立了独立的研究所体系。京都大学的研究经费配置与科研评价体系相对宽松,容许长期积累型科研,而非短期成果导向。
学术文化:鼓励“自由研究”的传统
以京都大学为代表的顶尖学府,凭借 “自由学风” 鼓励学者探索长线课题,为原创突破提供充足空间 —— 这也为赴日留学生指明了方向:选择这类院校,便能直接接触前沿资源,融入注重沉淀与创新的学术氛围。
人才与传承:师承文化与研究社区的力量
京都大学的“研究室文化”非常强,强调 “一脉相承”的科研精神,原创思维与自主验证。倡导“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教授不强调等级,学生可以质疑一切、辩论一切。 信任与独立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在科学探索中形成强大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