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头听讲到抬头提问:中外高校课堂大PK
2018/06/11/周一 13:45
点击量:178
新一季的《奔跑吧兄弟》已经开播了,这一季的跑男走向了国际舞台,7名成员远赴奥地利,走进了联合国。而且他们完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青年倡议论坛,并完成两小时准备的全英文演讲。其实,这期节目概括来说,就7个字——论英语的重要性。看了跑男团从“伐木累”到联合国演讲,你还不好好学英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希望走出国门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众所周知国内外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国外相比国内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和演讲能力。其中演讲能力无论对于学业还是未来就业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国外大学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的呢?
去美国读大学的学生,其中一个必修课就是公开演讲。从课堂发言、辩论会、选社团成员到学生会竞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公开演讲。中国的教育不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公开演讲的技巧和能力更是有所欠缺。中国学生普遍英语能力的综合素养有限,以应试教育为核心,许多学校甚至取消了听力,英语学习彻底变成了“哑巴英语”。
国外大学和国内大学的不同就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中国的大学课堂一般是老师/教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们则是在下面记笔记。反观国外大学,学生们才是课堂上的主角:他们不仅提前进行大量阅读和预习,在课堂上面发言做presentation,甚至会为一个观点与老师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
国外课程主要有:Lecture, Tutorial, Lab和Workshop等类型。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讨论和演讲机会。
Lecture:
通常是一个教授在前面讲,几十,几百个学生在后面听,通常会在一个可以容纳上百人的Lecture theatre里。这种课一般多是以听为主,教授也很少会提问,这种课主要是为了传达知识要点,一般多为不记名式,也就是来不来上课也没人管,但也有记名式的,这种课应该和国内的差不多。
中国学生不太喜欢发言,所以这类课程可以给他们十足的“安全感”。
另一类课程seminar是对lecture的延伸。因为学生主要在seminar课程上面进行讨论。这类课程的时间一般比较短,有很多学校甚至取消,用tutorial替代,或者直接课后直接找老师进行一对一答疑。seminar在英国较为常见。
Tutorial:
主要由一个Tutor,带一般不多于20个人小班,对Lecture里教授讲的东西进行系统学习和小组讨论,课上同学也可以对Lecture里或平时作业上的任何问题向Tutor提问,这种课大多数都强制学生发言,讨论,或做练习,一般也会要求做一些课前的预习和作业。
Tutorial一般会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五人以内的小组课,但在牛津等知名大学里tutorial是一对一的,这就让“害羞”的中国学生更加不适应了。中国学生往往在tutorial这类课程中感觉浑身不自在,原因是tutorial是五人以内的小组课程。对于习惯大课的中国留学生,tutorial简直可以用“如坐针毡”来形容。
Lab:
简单来说就是在电脑室上的一种tutorial,和普通的Tutorial不同的地方就是,需要用到电脑,一般是用到某个程序软件,其他的和tutorial没区别,通常也会提问,讨论,分组,练习等等。
Workshop: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以做练习或动手作业为主的tutorial, 比如engineering 多有workshop,其他地方也于普通tutorial类似。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最专业的服务。
更多留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