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博客

首页留学博客中美的教育差异分析之一(转载)
其它

中美的教育差异分析之一(转载)

2009/09/01/周二 11:24

点击量:1643

中美教育的差异及其启示

 

  刘德宏


    2001年6月7日至6月21日,我有幸作为我校首批赴美教育交流考察团24名成员之一到美国考察15天。此次交流考察是应我校的姊妹学校——美国西雅图市华盛顿中学邀请成行的。在姊妹学校的安排下,我们走访了西部城市西雅图和洛杉矶,东部城市纽约、华盛顿、费城、大西洋城和尼亚加拉,考察了2所中学、2所大学、8个博物馆、纪念堂和艺术中心,初步了解了美国的民风民俗。此次赴美交流,开创了我校师生组团出国访问的先河,在寻找国际交流的有效途径、实现我校创办国内有影响、国际有交流的示范性高中奋斗目标方面做出了初步的探索;15天的学习和考察,也令我本人耳目一新,收益不浅。
    此次出访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与美国人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把中国人和美国人非常鲜明地划分开来。这些差异表面如肤色、容貌、语言、服饰,内在如思维、气质、观念、制度等。有一个笑话非常贴切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差异。一位美国老太太,一位中国老太太,在她们相遇的时候,中国老太太说我奋斗了一生,昨天终于交了买房子的钱,而美国的老太太说我奋斗了多少年,昨天终于把这住了多少年的房子的贷款还清。在教育上,中国人和美国人信奉两种教育哲学:美国的教育方式比较灵活,易于向新事物方向发展,它鼓励学生扩展广泛的兴趣,推崇创新、勇敢、自信;中国的教育方式则讲求扎实的训练,强调规范、静思、谦逊。

    一、办学理念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方向

    美国中小学生一般有较强的适应生活能力、有积极创新意识、有顽强创造精神,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现代教育思想的树立。当今全美教育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可谓非常突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是为生活之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认为教育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即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他要求学校本身变成一种社会的生活,教育不能与社会现实相脱离,教育要适应社会。其学校观为“学校是学生从教育走向就业的地方,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取得前途和职业,学校应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认为“因为没有一个人的主意能适应所有人的要求,所以学校教育要对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选择”;其教师观为“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指导者,更是帮助学生就业指导的教练”;其学生观和人才观是“你就是你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你要尽力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教育观为,主张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认为人可以对他的生活作出选择和决定,否则就会像树上的一片叶子,随风飘荡,不能自主自立,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以改造自己的生活;其教学观为,“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主张要学生实践、动手、参与;其目标观为,使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中等教育,使学生达到健康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方法和技能、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能力、公民资格、善用闲暇及道德品质、世界公民等目标。
    在美国,学校教育一切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因此,美国精心研究中小学课程教材设置,努力将学生毕业后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与现在的课程设置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早期就与社会有必然的联系。比如高中必修课是四年英文、三年数学、三年理科、三年社会科学、半年电脑和两年外语,还包括历史、公民、经济、体育、驾驶、娱乐和性教育等。选修课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兴趣而定,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与学生以后的择业紧密相联,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帮助指导下,在校就基本确定了择业目标,并在学业期间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发展,这样就为将来迅速就业、岗位创优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回头来看国内基础教育,我们的人才培养观是明确的、现实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培养人才受成材模式框架的束缚特别严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挖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吉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缺乏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  中美教育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美国教育更注重如何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的成功者、获胜者,而不是一个虚幻的“天才”。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让人的素质得以最全面地发展。我们要站在面向21世纪高度,首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确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观念,坚决摒弃只照顾少数人的应试教育,全面推行以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

    二、中美文化差异给我们德育工作的启示

    这次去美国接触的都是美国百姓,感受到了在美国文化背景中美国民众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其中许多事情使我对中国的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反思。美国没有政治思想工作,没有精神文明这些提法,但美国人民的守时、热情、公正、爱国、向上等美好品德是如何修养出来的呢?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第一,独立人格和独立进取精神的培养。美国社会鼓励并且强调个性的存在与发挥,所以人们习惯于我行我素,因此并不在乎为了维持人际关系,而要迎合什么。他们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他们;美国人从小便养成独立奋斗、不依赖父母的习惯。父母都认为让子女从小自强自立,对他们将来到社会上去生活大有裨益。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一生都以独立进取作为为人的宗旨。一位在美国上大学的中国学生感叹,在中国,从托儿所到大学,学生所上的课都是老师给安排好了的,该读什么书,必修什么课,从来不需要你动脑筋。在美国大学,面对着一大厚本的本年度全校各系课程表,会使你一时觉得像陷入了汪洋大海。硬着头皮去问,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同样的一句话:“Just    try    it!”(只管去试!)我们中国人崇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所以中国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更多的人要说,我不敢,怕丢脸,怕“露怯”,怕出差错、捅漏子、伤着碰着……
    第二,讲求实际。美国人性格外向,热情直爽,不拘礼节,凡事讲求实际。他们不像法国人那样喜欢漫无边际的幻想,也不像英国人那样讲派头、要面子。美国早期历史造就了他们善于在逆境中不气馁、看准目标、孜孜以求的性格。他们认为,死要面子意味着一事无成,耽于幻想则意味着一无所有。他们钦佩的是那种精明强于的人。他们喜欢一切都自己动手,大小事情都能自己解决。多数美国人都懂得怎样使用机器、修理电气设备、油漆家具和粉刷墙壁。他们认为,做这些生活中的粗活理所当然,绝对无损体面。相反,那些书呆子、假绅士,健谈短行才会被人取笑。
    美国人在金钱上也非常务实。付出劳动便要取得报酬,求助他人便当以惠相报,在美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在劳动与报酬方面计算得清清楚楚。搭乘别人的汽车要分担汽油费;使用亲友的电话要交电话费;朋友们一起去吃饭,通常是各付各的钱;甚至小孩子在家帮妈妈洗碗也要索取报酬;父母到儿女家小住还交饭钱,向父母借钱要打欠条。
    在请客吃饭上也是如此,美国人待客的家宴经济实惠、不摆阔气、不拘泥形式的。通常的家宴是一张长桌子上摆着一大盘沙拉、一大盘烤鸡或烤肉、各种凉菜、一盘炒饭、一盘面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饮、酒类等。宾主围桌而坐,主人说一声“请”,每个人端起一个盘子,取食自己所喜欢的菜饭,吃完后随意添加,边吃边谈,无拘无束。
    美国人的穿衣打扮无拘无束,十分随便。美国男人的典型装束是,上身一件全棉T恤套衫,下着一条牛仔裤,脚踏一双运动鞋。他们的穿着,讲究个性,追求自由随意,同时注重舒适实用,这充分体现了美国人追求实际的性格特点。美国人除了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外,很少衣冠楚楚,即使穿西装,也不爱打领带。
    美国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也是如此。在美国,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而是他本人的才华和能力。哪怕是个小孩子也要竭力在学校中出类拔萃,才可讨得父母的欢心。他们似乎也明白,受父母之爱并不是天生的权利,而是经过自己努力所获致的战利品。如果拿美国和英国作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英国,如果你询问某人的身份时,得到的回答是一长串的祖宗姓名和头衔。在那里,一个人的出身往往决定了他的命运。在美国,别人向你详细介绍某人时,只会说:“这位是畅销书的作者”,或“这位是某某学校的网球冠军”之类,绝对不会大摆其家谱。这实在是美国人讲求实际,看重成功的价值的特点的真实写照。
    第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美国的国民教育(爱国教育)最成功,这可以说是美国的立国之本。从独立之日起,美国就一直比较强调民众公民意识的培养,使美国人自幼开始认识自己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的义务和权利,逐渐产生主人翁意识,成为政府所需的合格公民,为美国民主政体的稳固、健康演进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撑,从而确保美国政治体制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一般平民百姓很为自己是美国人而骄傲,为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而骄傲。这种自豪感有其好的一面。但稍稍往前迈半步,就会成为谬误。美国现在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好对别的国家说长道短,指手画脚,就和美国的这种国民性有直接关系。他们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去论证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并起到“社会水泥”和“思想旗帜”的作用。美国人根据自己的主体价值观孕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任何政党或政府都是变换的暂存的,只有美国能够长久存在。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呈现出一道奇特的景观,那就是近乎于滥用的国旗。无论是议会大厦、司法行政机关,还是学校、公司、宾馆、商场,几乎没有不挂国旗的。美国儿童上幼儿园就学画国旗,中小学每周还要举行升降国旗、唱国歌的仪式。每年  6月14日为国旗日,各州都要举行各种纪念仪式,并在公共场所悬挂国旗。每年国庆节,举国更是成了星条旗的海洋。它在告诉人们:国家无处不在,人人都应爱国。国旗在美国受尊重的程度,以及围绕国旗大肆宣扬民族精神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是很少见的。
    第四,讲求规范和规则。美国是一个很自由的社会,但同时又是一个有诸多制约且非常有序的社会,你处处得守规矩。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多如牛毛的法律难免给人庞杂琐碎之感,但是,法制健全毕竟是一种进步,对强化道德秩序也有积极意义。在美国,把一些人治或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属于思想教化、道德提倡的东西纳入了法制轨道加以规范;许多看上去是私事却被政府、法律干涉;一些看似教育文化允许内的寻常事,则可能是犯罪行为;人们的公共责任和义务不单是从道德角度而且从法律角度加以规范:打骂孩子,轻则丧失监护权,重则入狱,因为儿童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美国社会的财产,是美国未来的纳税人。学校对孩子被父母打伤隐瞒不报的,也会受罚;家长外出度假几天,如将不满12岁的儿童独自留在家中,那就涉嫌遗弃儿童罪;不扫门前雪而使他人受伤,租房给人未达温度标准,房屋改造不合标准,卖酒给21岁以下的青年,……这些行为,不属犯罪,但算违法,要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诚实守信在美国是很为看重的,但绝不仅仅停留于一种道德提倡。人们对提倡和规定的态度是大不一样的。正因为这样,黑格尔说过:道德是法律的补充,法律是道德的监护。没有法律支撑的道德,是苍白无力的。美国人处理特殊问题时通常都遵循着固定的方式。而中国人认为在过程中间完全可以随机应变。美国政府专门制定有建筑法,规定每盖房屋时,必须在占地面积、地下设备、建筑设计等方面接受当地政府的监督和检查,使建筑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美国房子外面是不能晾衣服的,只能在烘干机里烘干。衣服一晾出来,就有邻居去告你破坏环境。你外出时间长了,房前屋后的草长乱了,也有人告,政府就会派人来帮你修剪,当然一份账单就会寄到你家。你回来后,得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去向邻居道歉,并支付账单。这种社会监督还有如下道理:极端个人主义对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一种摧毁力量。信奉个人主义的美国人,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个人利益的支配和权力的运用以不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力为限,反言之,为了自身的利益、权利(包括自由平等精神价值)的实现,必须注重社会价值并同违背或破坏这种价值的行为作斗争。必须承担起家庭、企业、社区的责任。美国民间有称为压力集团的组织,是专门向政府施加压力的,一般都由大学生组成,调查、监督政府执法情况、实施情况和政府公务员的廉政情况,并将其公之于众,影响非常大。
    第五,乐观自信。大多数美国人都很幽默的,他们开朗,天真可爱,他们把幽默都融进自己的生活中。而也体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的一面。由于有着理想主义、信仰力量、组织以及极佳地理位置的共同作用,美国可以笑面任何挑战。而中国,虽然有着众多伟大功绩所带来的崇高威望,但是自己的缺陷也使得她不得不靠韧性和忍耐来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第六,时间观念强。美国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不礼貌的。同美国人约会联系简单,打个电话,对方会很高兴地同意在尽短的时间内见面。
    而这一切都是美国人极力培养的。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美国的合格公民,在美国宪法和相关的法规中均有详细的诠释。“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与正义”等核心价值观是美国公民的基本素质。那么,美国人如何培养孩子的公民素质呢?主要的办法是让孩子在尝试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是要面临无数个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历来受到教育家和教师、家长的重视。人们往往认为,通过逻辑思维的训练掌握一定的技巧是决定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己的社会经历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才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心理学家斯特芬尼·桑顿提出,孩子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验而非聪明程度。
    而我们教育孩子有如制盆景,扭这枝,弯那根,照设计来“改造”孩子。美国家长则不同,他们不按设想改造孩子,不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意志。是非曲直由孩子自己去碰,自己去认识。家长只是尽力为孩子创造环境,怎么长?能长成什么样?是孩子的事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咨询时间:8:00~24:00

400-1010-123
在线咨询

咨询时间:8:00~24:00

点击立即咨询
免费电话
获取验证码
微信咨询

扫一扫立即咨询

留学问题轻松问
请输入电话号码
获取验证码

申请取消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