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总有让你惊喜的那一天---来自波士顿 梅林马克学院 王同学的反馈 ... ...
Sunniess 说:
第一次见朝宗,他才17岁,清秀,家境良好,父母温和。后来他到美国波士顿读公立高中,第一次住住宿家庭,第一次和非亲人磨合,第一次开始为自己做选择。
我认为,在年轻时候,受点挫折是好事情。他的爸爸妈妈也赞同这个观点,于是,有了现在独立的他,拥有自己思想的他,不人云亦云的他。
他现在越来越有自己的菱角了,成为一个成熟的男孩子。
左边的就是王朝宗,他17岁的样子哦
.jpg)
王朝宗说:
从很久以前就一直接触到一个观念:中国留学生的理工科可以很容易就比美国本土学生强.的确,见过了太多数学课从不上还能轻而易举拿A的中国同胞;上物理课只是为了试一下新奇的实验而不是为了学课本上早就背的烂熟的公式;有的甚至上化学课的第一天就把所有反应式看了一遍,然后自己默默背单词就等着期末考试.我自问我没有那么强悍,而且我也实在提不起读书的兴趣.偶尔运气好拿到高分也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喜悦.相反,因为高中就在哈佛旁边,总想往那里跑,去看看另一个世界.
从第一次到哈佛听讲座,到后来去哈佛做实验,听模联的会议,我始终都是把它当成一个平台,一个自己能学到自己想学东西的地方.我知道我不漂亮的成绩单换不回哈佛招生办公室的点头,所以从头到尾都没有觉得我会是这里的一员,因此我也没有崇拜或者向往什么,就一如既往地往哈佛跑,学自己想学的.与此同时,隔三差五去塔夫斯的图书馆看书或者找人聊天也成了我日程表的一项.再就是往不同的学校的篮球场跑,打球也好,看别人打也好,每次至少都会有那么一两个人找上我聊两句,久而久之认识的人多了,听到的故事也多了.
从住宿家庭找借口不给我做饭的那一天起,我就明白在国外一切靠的都是自己.从第一次租房子,买各种生活用品,到每天自己上下学自己做饭收拾琐碎,所有都是从零开始学,最困难的一过去日子就好过了,顺带着就学会了苦中作乐,在波士顿机场旁的海滩看着飞机起飞和降落,我庆幸自己不是刚来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轮到我高中毕业坐上飞机回到阔别一年的深圳的时候,都会笑话自己那么乐观.
大学是一个舞台.Merrimack完全不被人所知,甚至没有参加排名,杰出的专业也和我八杆子打不到一块,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就喜欢上了它.高中学到的和所遭遇的一切都成了大学立足的本钱.现在第二个学期刚开始不久,我就已经参加了两次新生注册会的组织,包括上学期我自己入学的那一次;刚入学的时候就被告知可以找工作,现在自己可以用自己赚的钱偶尔的加一次菜;跟着一大群国际生在global village 玩闹的时候可以开心的看着自己策划的盛会;玩了三年模联终于靠自己争取到了去哈佛开会的机会;在同学的葬礼上顶着压抑读着写了一个星期的追悼词.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让我体会到了好成绩不能给我带来的快乐.我很满足这种生活,可以一步一步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去.所以我觉得无论是生活还是读书都是一种厚积薄发的事情,过去的所有积累下来,总会有让你惊喜的一天.
关于梅林马克学院:
http://www.eic.org.cn/view_195367.html
222
转载自【sunniess】的博客:总有让你惊喜的那一天---来自波士顿 梅林马克学院 王同学的反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