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必然是用脚投票
本报首席评论 徐迅雷
进入2012,世界末日远未到来,但是2012年的高考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北京高考网上报名已结束,报名考生约为7.3万人,比去年少3000多人,京城高考报名人数已是连续6年下降。
总体来看,全国的趋势也是下降。个中原因,并不是单方面而是多方面的。遭遇生育低谷、适龄生源减少,这是个大背景;城市里的高中生放弃国内高考,越来越多地参加“洋高考”;农村学
生有许多因为经济负担重,毕业后就业形势不妙,干脆弃考……此外,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很多学校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毕业会考之后就“劝退”成绩较差的学生——叫他们不要高考了,这样就缩小了分母,大大提高了升学率。
生育政策、现实负担、教育政绩,这些都影响高考考生数,这已不奇怪;而“洋高考”越来越热,出国读大学,甚至出国读中学,这更值得分析。国门开,有出去,有进来。我向来认为,出国留学是大趋势,对于中国这么一个人口第一大国来讲,一年有30多万人出国留学,太正常不过了。问题是,许多优秀学生出国读大学,是在“用脚投票”,因为现在我们的大学教学教育的质量普遍而言真是太差了。
一个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大学流行“不读书”。大学时代是最该读书的时候,大学生是最该读书的人,可是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们“没时间读书”,他们忙于考试、考级、考证,忙于专业课、计算机、外语——在“勤奋好学”的学生中,这三项学习每天所耗时间平均达9.3个小时。如果在大学时代仅仅啃课本就算是“读书”,那么一个学生基本上也就毁了。最为“苦逼”的中学应试学习,把学习的激情读书的乐趣毁个精光,所以在大学里反而大大的不学了。
即使算是名牌大学,其教育本身也够呛。有识之士指出:这六十年来,北大不仅在自然科学上没有什么建树,在人文社会科学上也没出什么大师。如今这个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因一首《化学歌》在普通百姓那里出名,因一次“恶评美国总统”的演讲更出名,他自己就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却以“反美”的姿态博得愤青的青睐。在“工程师治校”的时代,由于严重缺乏人文精神,大学近乎机器,远离了大学精神。“钱学森之问”再次响彻我们的耳际。这是教育的深层次危机。
不管你反不反美国,美国都是当代世界科学的中心,人家年年拿诺贝尔奖拿得手软,世界上大多数有雄心壮志的科学家都向往美国。那么,尚未成为科学家的大学生,向往美国更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且,在美国的高校里,教授是主人,校长是雇员。更为可贵的是,人家是“民主的教育”,不久前中青报“冰点周刊”报道了哈佛大牌教授曼昆遭遇罢课风波——经济学大师曼昆,曾被学生看作“或许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但他却搞不定坚定的学生;在“经济学十讲”课上,约有70名学生以“罢课”表达对于这门导引性经济学课程中“根深蒂固的偏见”的不满。读过曼昆著、梁小民译的《经济学原理》,我是很佩服曼昆的。可他依然会被他的学生表达不满。写这报道的记者赵涵漠在微博中说:“这所世界上最古老、著名的大学,允许罢课,允许学生抗议大牌教授……怀疑一切结论——这就是我们在哈佛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对曼昆都可以用脚投票,那么,你和你的教育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