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投资银行小伙,在美国读MBA的感受
2011/04/21/周四 11:17
点击量:2286
这本来就是个非常有趣的学生,他告诉我,这是他眼中的纽约。
而实际上,纽约是个摩登到骨子里的城市,对于外来的我们来说,也许还根本不是个纽约客,而是。。。请听他说:
An Alien in New York
初到美利坚
初到美国的生活让我想起了Sting的那首曾在上世纪最后十年风靡一时的歌曲:An Alien in New York. 而在Fordham为国际新生准备的手册中,这种情况被称之为”Culture Shock”.
初到美利坚,我为自己学校能坐落在纽约中城而感到兴奋,为学生宿舍位于中央公园、第五大道、时代广场和时代华纳的正中央而感到惊喜,周围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伙计,这里可是纽约! 但在初到美利坚的兴奋退却之后,我才顿然发现我在这个社会中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甚至连经常去商店买的东在这里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达,在餐厅里也不会点菜.原本在国内外语最高学府里毕业的我,这时才发现语言上的沟通仍然困难,因为你得应付各种各样不同的口音,而并非我们在国内听到的纯正”中式”英语. 由于到美国之前并没有了解到这边租房的惯例 ,我不得不头一周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睡在地板上.在花了一两周的时间把手机,银行卡和家具置办好时,我的学习进度已经落后很多了…
虽然生活上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但我相信这是每一次海外留学的学子都会经历的.抱定乐观的态度,生活上的小麻烦都很容易解决.虽然语言不同,但是微笑总是相通的.
学习
与生活上的不适应相比,学习在这里应该是最轻松的一件事. 做为MBA的学生,很多初级课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复习.很多课程都曾在大学里学过,而且在工作中也接触到很多实际应用的内容,所以在回答出教授认为很难的问题时,通常能看到教授赞许的微笑和同学惊讶的目光.打住,不要认为我很牛,牛的是国内的基础教育,无论在哪所学校,中国学生的基础都很扎实.美国学生相比之下知识结构并不全面,但他们能干的地方在于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
不过,第一个学期对于大部分中国新生来说都是痛苦的.由于不了解美国的教育制度,大部分中国学生都会傻乎乎地争取看完那些可能根本就没法看完的各类书籍,参加各式各样的小组讨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考试和课件. 因此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直到考试结束时才发现上当,考试通常都非常简单,至少也没有GMAT那样变态.教授只希望你能享受学习的过程,了解他希望你了解的重点, 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知道如何运用这些东西.如果你能做得更好,他当然很高兴,但是千万不要让自己太痛苦…这是我的经验教训.
说到美国课堂与国内的区别,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教授的背景和课堂里的氛围.学校里的教授大部分都曾经或正在企业里任职.因此他们会更多地从实际运用出来点拨你那些枯燥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做什么用的.好吧,我承认我在大学时不是一个好学生,但至少当时正在读研究生或博士生的老师并没有解释清楚统计或是会计中那些异常难懂的概念.而这边的教授在这方面却得心应手,这使得我非常享受. 这里的课堂氛围也比较开放,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打断教授提问,同学之间也可以随时辩论. 这给我了做一个地道Alien的机会,因为我比较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结合中国企业的情况来展来讨论.有时候公开唱反调没什么不好,只要你言之有物,不问太愚蠢的问题就行.
虽然我把学习说得很轻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努力. 我刚开始上课时,基本上大部分教授都要大家分组以后开始共同学习并且制作课件.最惨的是几乎没有人愿意跟我一组,有人甚至因为我而退出了我所在的小组,就因为我是中国人.他们倒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觉得我可能英语不够好,到时一起写论文或作演讲时会拖他们的后腿.最后是教授帮我安排跟几个美国人一组.但一个学期下来,我所在的几个学习小组很快就接受了我.我会利用我过去工作的经验来告诉他们研究的方向,并且提出我自己的看法,还会主动帮助那些没有经济或金融背景的MBA同学,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分析问题.而他们也会很大方地帮我修改文章里的语法错误.在演讲之前,我也会独自反复练习很长的时间,争取不会拖别人的后腿.在学期末时,我所在的学习小组的学习项目全拿了A,有一个项目甚至拿了满分,现在周围的美国学生都对我另眼相看了,这学期甚至有原来的组员因为没跟我分到一组而感到失望 .但是,要被人承认,确实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这里学习最重要的是适应当地的思维方式和大量的课外阅读. 也许很多有工作经验的同学跟我有同感,这世界上大部分理论都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关键在于在什么情形下如何使用.美国学校都是抱着这样开放的态度来鼓励学生学习和辩论的,但适应这一方式的过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能会十分痛苦,会有同学觉得上课找不到重点,考试也不知道该怎么复习.另外就是课外阅读,这是用来充实自己的最好方式.这里有的教授甚至连教材都没有,因为他觉得理论更新太快了,买一本书过一阵可能就过时了,但作为商学院的学生,华尔街日报或是纽约时报可能是最好的教材,另外,大学的图书馆也为会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源,我在这里甚至能读到国内都很难订阅的研究报告.
生活
中国人在海外最能显示出集体意识和认同感.所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纽约市区,遇到老乡的感觉总是很好的.在学校里也中国学生也经常会聚集在喝咖啡的地方互相聊天. 这样挺好,既结交了朋友,又能互相照应.
但是,我会尽量去上很少有中国人的课,我也会经常跟老外一起聊天或出去玩.倒不是因为别的,我想体验一下外国人的生活,而跟同胞在一起会不自觉地说中文. 不过,美国人的性格相对独立,跟他们交朋友真的是一件很难的是,不一样的是,学校里还会有很多其它国家来的学习,欧洲人,韩国和日本人都很好打交道.跟他们交朋友也能学习到很多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这种国际化的感觉真的很棒.因此,在大家经常会轮流领导这支所谓的”联合国军”去体味本国餐馆里的美食.大家也会互相交流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对美国的印象,这时候才会发现,虽然同在美国纽约,但美国给各自的印象却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