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日本名校------关关同立之立命馆大学
2025/07/25/周五 10:41
点击量:22
从 “私塾里的维新” 到 “改变世界的实验室”
站在立命馆大学京都朱雀校区的门廊下,抬头能看见门楣上那行褪色的题字:“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 1869 年,西园寺公望在京都三条河原町的私塾里写下的句子,后来成了这所大学最隐秘的精神密码 —— 从推动明治维新的思想据点,到如今孵化 AI 伦理政策的学术重镇,立命馆始终在做同一件事:在时代的褶皱里,找到向前走的切口。
一间私塾里的 “叛逆基因”
很多人不知道,立命馆的起点是场 “地下活动”。1869 年的日本,新政府刚推翻幕府,守旧派与革新派还在街头拔刀相向。西园寺公望把私塾开在不起眼的町屋里,白天教汉学和算学,夜里却聚集着伊藤博文等维新志士,借着讨论 “洋学” 的名义,秘密起草《五条誓文》的修正案。现在学校档案馆里还藏着当年的煤油灯,灯芯烧过的痕迹里,仿佛能看见那些年轻人压低的声音:“不能只学西方的船坚炮利,得学他们怎么把‘人’当成人。”这种 “敢碰禁区” 的劲儿,一直传到今天。
1950 年,立命馆在日本率先开设 “国际关系学部”,当时正值冷战初期,教授们却在课堂上讨论 “美苏之外的第三世界”;2001 年,学校成立 “情报理工学部”,比日本政府提出 “IT 立国” 早了两年,实验室里第一批研究的,就是 “如何用算法减少社会偏见”。就像现任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的:“西园寺先生当年敢在禁教令没废除时读洋书,你们就该敢在别人还没看懂的时候,先动手做。
”把课堂搬进 “问题现场”
在立命馆读书,课本永远不是唯一的教材。政策科学学部的学生最近总往大阪的贫民窟跑,他们的课题是 “流浪汉的数字鸿沟”—— 帮拾荒老人申请手机流量补助,顺便记录下这些 “被遗忘的网民” 如何看待元宇宙。指导教授说:“写一万字的公共政策报告,不如亲眼看看政策漏过了哪些人。”情报理工学部的实验室更像个 “社会问题诊疗所”。
去年,他们给京都的老字号和服店做了套 AI 系统,不仅能根据客人的体型推荐款式,还能通过分析近十年的销售数据,预测 “哪些传统纹样会在 Z 世代里复兴”。负责项目的女生山田笑着说:“本来是为了完成编程作业,结果帮百年老店拉来了三成新客。”就连最 “文科” 的文学部,也玩出了新花样。学生们带着《源氏物语》的抄本去奈良的古寺,不是为了考证,而是给僧人做 “古典文学疗愈课”。“很多年轻僧人觉得修行太枯燥,我们发现读紫式部的心理描写,能帮他们理解信众的烦恼。” 带队的男生小林说,他们整理的《佛经与物语的共通性》笔记,最近被几家寺院翻印成了修行手册。
校友录里的 “实践者”立命馆的校友名单,像一本 “社会创新图鉴”。有在非洲卢旺达开纺织厂的经济学部毕业生,用当地棉花织出带和服纹样的布料,既保住了日本老手艺,又给非洲妇女提供了工作;有在福岛做 “辐射监测机器人” 的理工学长,机器狗背上装着樱花标本盒,“让数据里也带着家乡的味道”;还有在东京做老年电竞队的文学部学姐,她说:“当年在学校研究过《万叶集》里的‘老境诗’,现在发现打游戏和写和歌一样,都是老人对抗孤独的办法。”傍晚的立命馆,田边校区的樱花落在 “自由与革新” 的石碑上。
社团招新的海报里,有 “用漫画讲宪法” 的普法社,有 “给流浪狗做智能项圈” 的技术组,还有 “收集全日本方言脏话” 的语言学研究会 —— 旁边用小字写着:“研究禁忌语言,是为了搞懂语言禁忌背后的社会偏见。”忽然想起西园寺公望的那句话:“立命” 二字,取自《孟子》“立命者,顺受其正也”。但在立命馆的语境里,“顺受” 从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像那些百年前的年轻人一样,在时代给出的题目里,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