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防骗攻略:拆解 6 大常见诈骗套路
2025/05/29/周四 17:30
点击量:6
套路一假冒使馆工作人员
小A接到一个自称“使馆工作人员”的电话,称最近有一个金融案件,有人盗用小A的身份信息办了银行卡卷款潜逃,现在追责到小A名下,小A会被遣送回国。为了让小A相信自己,“使馆人员”提供了一个网址,小A根据网址一查,看起来确实是个官方网站,并且真的有自己的相关资料。小A惊慌失措,根据“使馆人员”的要求下载了一份机密文件,并根据要求填写了自己的银行卡号等信息,以便他们查清这笔赃款和自己没关系。接下来“使馆人员”给了小A一个账户,声称是官方账户,让小A把自己的钱转进去,保护这笔钱不会受到金融案件的影响。同时“使馆人员”警告小A,不许把这件事告诉家人及学校,因为这涉及重大案件的机密,泄露会被判刑。小A涉世未深,被“使馆人员”的严厉警告吓到,担心自己的留学生涯还未开始就要结束,又因为时差的问题,遭遇此事时是国内深夜,没有及时跟家里沟通,最终小A将自己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分批转给了“使馆人员”。直至后来跟家人联系上,家人报警调查,才发现这个所谓的“使馆人员”是骗子。
套路二奖学金诈骗
小B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说自己是学校的工作人员,近期学校发布了利好学生的新政策,小B获得了一笔数量可观的奖学金,需要到指定网站激活信息,就能领取这笔奖励。小B信以为真,按照短信提示,在“学校官网”页面输入自己个人信息,又被提示需要先缴纳一些保证金,才能领取这笔钱。然而交完保证金,却没有领取到应有的“奖学金”,才知道上当受骗。
套路三冒充快递人员
小C正在英国购置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时,接到了DHL的电话,工作人员准确报出了小C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称前不久小C寄到北京的一个包裹含有违禁物品,被海关扣押,需要核实。小C很确定自己近期没有寄过包裹。工作人员说,可以申报至国内公安局,进行追责,小C同意了DHL进行电话转接。接通后,对方自称北京朝阳区公安局的警察,让小C报案。小C上网查找了朝阳区公安局的电话,发现和来电号码显示一致。“警察”让小C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以便他们做好笔录,尽快核实。所幸小C一边跟“警察”周旋,一边跟国内的家人进行联络,最终确认了对方就是骗子。
套路四退税骗局
小D喜欢购物,国外有些大牌还能免税,十分划算。某天小D收到一封来自于英国“税务机构”的邮件,说小D的购物达到了一定额度,可以获得高额退税。小D不熟悉退税流程,就根据邮件里提供的网址,填写了自己的信息,由于跟退税相关,小D也提供了信用卡号等等。后来有一天发现自己账户里的钱不翼而飞,才知道自己受骗。
套路五虚假绑架
小E在留学时接到一通当地“警察”的来电,说自己被卷入一起严重的案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为了保护自己,小E根据“警察”要求,拍摄了自己被捆绑、殴打的照片,发给“警方”,然后切断了自己的手机、微信等联系方式,离开住所暂时藏匿起来。远在国内的家人收到“小E”的消息,声称自己被绑架了,并且还发来了自己被捆绑的照片,需要高额赎金。家人非常担心害怕,赶紧根据“小E”提供的银行卡号,转账过去,并且不敢报警,害怕小E惨遭不测。
套路六换汇骗局
小F在留学群看到有人发布换汇信息,声称自己急用钱,提出以低于市场价的汇率进行换汇。小F加了他的微信,看了对方的朋友圈,发现跟他一样也是来留学的学生,就放心的把钱打了过去,然而再也联系不上这个人。后来发现这个人朋友圈的图片都是盗用其他人或者伪造的内容。除了这些套路,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骗术套路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我们永远不能低估骗子的下限和脑洞,总有一些缺乏道德底线的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甚至有些骗子深谙心理学,并不断“改进”骗术,让骗术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令人防不胜防。许多留学生都是第一次独自出国门,要克服语言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还要应付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甚至一些官方机构的运作方式都跟国内有很大不同,而留学生往往一开始并没有很多朋友和可以信赖的人,不熟悉也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时差问题,留学生很难及时和国内的家人联系上。这种情况下,只能自己多加防范,小心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