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博客

首页留学博客【院校百谈】中国航天第一校——哈工大!
院校选择

【院校百谈】中国航天第一校——哈工大!

2024/04/29/周一 10:41

点击量:250

 【学校名片】

校名:哈尔滨工业大学

所在城市:黑龙江哈尔滨;山东威海; 广东深圳

建校年份:1920年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理工类

学校特色:985工程,211工程,C9联盟,双一流

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学校官网:http://www.hit.edu.cn/

【院校历史】几经易主,百年浮沉

哈工大的故事还要从一条铁路说起,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为东北带来了大量的俄国人。来到哈尔滨的除了商人、传教士等,还有大批俄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的子女同样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在此背景下,哈工大成立了。那时的她,名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1928年,学校改由中华民国政府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并且有了第一位中国校长,即当时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


不幸的是,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侵占,所有课程全部改为日语授课,并由日本人担任校长。直至抗战胜利,学校才回到祖国怀抱,继续为中东铁路培养技术人员,并一律用俄语授课。193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


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并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2000年,哈工大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哈工大”。

要说工大有多大?真不是我吹,从北纬22°到北纬45°,没有“高铁+飞机”,你都跑不完校区。新世纪,面对地处东北,不利招生与引进人才的困境,王树国校长提出了“大哈工大”的概念,部署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学校同时设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大校区。从松花江畔,到黄海之滨,再到南国彭城,这里都是我们哈工大人的家。


百年来,哈工大铸就规格,练就功夫,为国家培养了113位两院院士、148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22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47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等30余万优秀人才。如今的哈工大正在以自己的步调,继续砥砺奋发,力求创造更多的“第一”、“首次”。

【院系设置】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在哈工大,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规格严格,不让及格;功夫到家,不让回家”。作为哈工大学子,如果从未心怀对挂科的恐惧,从未被延毕支配过,那就不足以谈大学生活。“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短短八个字,就写尽了哈工大对学子的高要求、严标准。

学校秉持“强精优特”学科建设理念,拥有15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进入全球前1‰行列,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行列。


学校设有21个学院,121个本科专业,其中4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中有16个专业位列全国第一,获评A+级,21个专业位列全国第二,获评A+级,共计58个A+级专业。


逐梦星辰大海 矢志航天报国

作为中国航天第一校,在“上九天揽月”的道路上,自然少不了哈工大人的身影。漫步在哈工大校园里,便能看到“神舟揽月”、“卧震苍穹”两个航天广场,里边分别停放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1:5模型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实物。

1987年,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航天学院。

建院30余年来,学院秉承“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发展理念,打造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快舟一号”卫星、“龙江二号”绕月小卫星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宋健院士、李继耐上将、刘竹生院士、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学院设有12个本科专业,其中包含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分为5个大类专业招生。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排名A+,力学排名A,光学工程排名A-,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排名B+,电子科学与技术排名B。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院以对国家战略需求为方向,全面服务于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高分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在微小卫星、激光通信、复合材料、控制理论等领域享有盛誉,成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进步的重要力量。1999年以来,获国家级科研获奖共计28项,省部级科研获奖共计136项,5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在本科生教育上,学校打造了一支以9位两院院士为领军,以杰青为代表的52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以优青为代表的36位国家级青年人才为骨干,以及各领域专家等组成的一流师资队伍。

同时建有一流的科研平台群,包括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研究中心1个。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咨询时间:8:00~24:00

400-1010-123
在线咨询

咨询时间:8:00~24:00

点击立即咨询
免费电话
获取验证码
微信咨询

扫一扫立即咨询

留学问题轻松问
请输入电话号码
获取验证码

申请取消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