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是什么“神级”存在
2024/01/29/周一 14:37
点击量:67
学术的世界没有尽头!“博士”已经让人望而却步了,“博士后”又是什么“神级”存在呢?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博士后的本质是什么
“博士后(Postdoc)”不是一种学位,而是指博士毕业后再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一种过渡性称谓。如果说“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是初级临时工,是申请硕士或博士的准备阶段,那么“博士后(Postdoc)”就是高级临时工,是具有高级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教职类居多),如果完成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可以更容易申请助理教授等一系列教职工作。
二. 博士后的意义和工作内容
博士后的工作内容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留在课题组完成未结束的课题——增加研究深度;
加入新的学校和课题组——探索新方向;
基于现有技术和平台——扩展人脉;
结合博士研究方向——产出高水平论文;
与导师共同讨论课题——申请经费;
从国内成长路径和国外成长路径对比来看,985/211级别的学校教师,绝大多数有海外博士/博士后经验,国内博士后有更多人脉资源和生活年龄压力;海外博士后有更多选择和回国途径,比国内更快拿到更好学校/更高职位的offer。
三.博士后的申请
相比于硕士和博士申请,博士后的申请不需要申请费,也不需要学校审核材料,但是它需要的是有博士学位,以及申请人如何打动导师。导师的决定权非常大,他会根据申请人的方向和相关性,历史科研产出的水平等作出判断,看是不是能争取到更多的经费,或者有开展更多合作的可能。
所以博士后申请的决定因素有:1.导师需要特定技能的时间;2.申请人专业能力的体现;3.导师和申请人的经费支持
申请难点:1.寻找合适的导师
建议同学们根据个人兴趣做出列表,同时关注外界信息渠道,综合考量后选择“最匹配”的导师。
个人兴趣包括:感兴趣的国家、领域内知名的教授、感兴趣的教授和方向、有过交流合作的教授;
外界信息渠道比如朋友圈、专业群、导师同事的分享、课题组网站、Twitter、学校招聘网站,博后资金申请网站;
需要综合考量的还有:导师的事业阶段(权威性/成长性)、导师的课题组博后历史(出身/出路)、导师在相关领域的活跃度(文章)。
申请难点:2.文章,背景,面试
申请博士后,当然也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衡量”的过程,比如:文章方面:有没有顶级期刊文章?专业性如何?相关性如何?
背景方面:博士学校平台如何?博士导师方向如何?博士合作者方向如何?
面试方面:是否已有定制化的CV?线上还是线下见面?与课题组内人员是否有联系?准备面试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总结,和对导师课题组工作的分析,并结合设想未来工作等等。
有了OFFER之后可以综合考虑申请经费的机会、博士经费项目的时长,涉入新方向的机会,发表高水平文章的机会,未来职业发展的机会、与导师深入学习交流的机会、前人离组后去向等因素,做出最后的判断。
申请难点:3.申请经费
一般来说,申请人申请到经费之后,海外的博士后选择就变得非常多,如果可以自己不花钱就招到一个劳动力,那导师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熟悉的比如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提供CSC奖学金(拿下CSC奖学金,你就是妥妥的公派留学生!),欧洲的玛丽居里学者人才计划等等。
建议同学们密切关注这些奖学金、经费的申请时间表并且做好积极的准备。
(欢迎随时联系启德老师进行详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