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英港新名校应该如何准备?
2021/02/28/周日 19:06
点击量:43
英国、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由于授课模式和录取标准有一定的相通性和相似性,所以在申请院校方面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都有共通性,这也是我们推荐大家可以混申的原因。
硬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含了学生的院校背景,专业、GPA,其中还包含专业核心课的平均分情况,标准化语言成绩(雅思、托福以及针对针对个别学校工科专业的GRE,商科专业的GMAT。)
软性条件是目前整个英港新三个地区申请中尤为重要的。软性背景是每一个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任何阶段都有机会、时间和精力去做补充与提升的。实习经历、科研经历,包括国际竞赛的经历和获奖成果,还有国际交换交流志愿者经历等都属于软性条件。
从2021年秋季最新的申请竞争情况来看,基本上申请者们都要争取做到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效果。学生和家长们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下工夫去寻找和筛查身边的各类资源,启德同样也会为大家提供丰富专业的项目和平台,欢迎大家随时找我们咨询。
启德武汉的国际教育规划师团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规划和指导,既包括院校与专业的个性化定制方案,也包括后续申请过程中的文书、面试等全方位指导建议。
为什么英港新可以混申?
实一直以来,通过启德老师团队的规划,选择英国、香港、新加坡混申的学生很多。那很多留学小白可能很疑惑,为什么这三个留学目的地可以同时混合申请呢?
原因一:前面我们所讲到的这三个地区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似性,新加坡和香港曾经都是英属殖民地,深受英国的影响,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授课方式都与英国一致,故而可以一起申请。
原因二:英国/香港/新加坡院校申请所需要的材料大同小异。在材料需求与申请流程上,这三个地区基本上是比较相似和一致的,这里需要提醒一下,新加坡和香港的个别大学是需要提交原件材料的。
原因三:英国/香港/新加坡院校申请时间和入学时间较接近。比如说入学季都是以秋季为主,春季为辅,基本上90%的专业都是以秋季入学为主,只有极少数专业和学校会考虑开放春季入学。申请时间安排基本上也比较类似,这三个地区的大多数专业都是集中在九月份左右开放申请通道,第二年九月份入学。
英港新混申适合哪些学生?
1、希望时间金钱成本低一点申请者
很多想要英港新院校硕士的学生,追求的是时间短、性价比高、留学成本低,基本上这三个地区都是以一年制硕士为主,极少数专业是一年半到两年时间。
2、申请时雅思/托福成绩不达标者
有些学生在语言准备过程中基础比较薄弱、准备时间紧张。英国硕士基本上在申请阶段都是可以不带英语成绩去申请的。
而像香港新加坡我们是非常鼓励学生带着语言成绩去申请,只有少数专业是可以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先争取拿到学校带语言的有条件录取,绝大部分专业都是要带着语言成绩去申请才会更有优势。除此之外,香港少数大学目前是接受内地的大学英语六级成绩。
3、希望多个机会冲刺世界名校者
特别是由于2020年疫情的影响,其实很多留学家庭都会考虑到说想要拥有更多更大的求学机会,那么通过英港新混申同时拿到多个录取的情况下,大家就有绝对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获得最优录取。
英港新混申具体应该如何操作?
1、英港新混申流程是怎样的?
2、混申后续注意事项有哪些?
(1)每收到一个院校的录取,学生和家长都需要注意这个offer所带的条件和要求和标准是什么。
新加坡和香港院校的留位费和时间要求比较明确,一般在两周左右的时间,学生就需要给学校一个回复,是否要决定接受这个录取。英国院校大部分会给与学生更长一些时间去考虑。所以在时间紧迫性方面,英国相对放松,新港比较紧迫,这样的话就有互补性。
(2)签证申请方面,英港新的学生签证申请相对来讲都比较稳定,基本上都是没有面签环节,但是在签证的材料、申请时间及要求上还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那么一般来讲,选择混申的学生最终决定接受某s所院校录取之后,也需要了解接下来去继续办理这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学生签证,然后再往后面去继续去处理关于住宿、离境等安排。
3、英港混申有哪些差异性?
申请费差异:新加坡,香港的学校,基本上每个专业都需要交申请费,申请费在就是300港币至500港币之间,商科专业可能800港币左右。英国有部分学校是不收申请费的,但是也有部分学校是需要收取的,这个需要根据专业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申请要求差异:
英国大多数学校和专业都对语言成绩有单科和小分要求,但如果没有达到要求也不用担心,院校在本地都有开设对应的语言班,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申请和补充。
新加坡,香港院校的绝大多数专业,基本上都是需要带语言成绩去申请,但是也是有少数专业是可以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先递交。
面试差异:
英国基本上可能只有G5的一些院校的专业会有面试安排,其他的学校极少数或极个别会有面试安排。
新加坡,香港因为竞争比较激烈,蛮多专业会有面试流程,比如说常规的商科专业、文科大类里面的很多专业是需要面试之后才能出到最终录取结果。
英港新混申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