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学武汉女孩的后疫情时期政府实习体验
2020/12/01/周二 12:00
点击量:366
香港教育大学武汉女孩的
后疫情时期政府实习体验
- 杨简玮
我叫杨简玮,是香港教育大学公共政策管理专业春季入学的研究生。成长在普通公务员家庭里的我,也许是受到父母的影响,从小就对时事新闻及政府工作比较关注,同时对社会科学非常感兴趣。我曾在湖北红十字会从事“三项援助”的志愿者工作,参与帮助癌症患者进行器官捐献的工作。在大学四年里我一直在某大型企业兼职,曾是高中语文学科的管理者和企业培训师,这也让我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希望工程”教育援助活动中,为贫困学童录制教学视频并指导乡村教师开展教研工作。这些早期的经历使我体会到在公共事务中奉献自我获得的快乐,也促使我非常渴望在公共政策这个领域进行学习。
01
为什么选择来香港学习公共政策?
我与教大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18年。当时有幸来到香港进行学术研修,聆听了有关香港教育政策及公共管理的介绍,研修期间我有幸来到教育大学内进行参观,被这里的学习环境及教育氛围吸引。本科毕业后我辞掉在武汉的工作选择来到教大学习入读公共政策与管理硕士MPPM。在这里,我遇到了学识渊博的老师们,也结识了优秀的国内外同学。
02
是什么促使你在疫情时期
仍然选择政府实习?
首先,本科毕业后我规划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政府机关及高校行政机构是我的职业理想,而实习是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为职业发展积累经验的宝贵机会。除此之外,上学期我在教大选择了社会政策与公共管理两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学习了医疗卫生政策、战略沟通、数据分析方法等知识,面授及网课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公共政策,也一直很期待毕业前有实践的机会。
我认为公共政策专业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两个字:“责任”。今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也成为了课堂上的热门话题。众所周知,武汉是此次疫情的爆发地之一。那段艰难的时期,近千万市民每天都焦急地关注新冠肺炎的实时数据,而来自武汉且学习公共政策专业的我更关注于疫情期间各行政机关的应对措施。我的家人及朋友经历了从疫情爆发到武汉全面封城的困难时期。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整个湖北省在前期都面临着医用物资匮乏和感染后及时就医难的严峻现实。作为武汉市民,我了解到疫情后的武汉在医疗、教育、住房、扶贫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的一线人手。作为一位公共政策专业的硕士生,责无旁贷。于是,在疫情相对平稳后,我就开始了近五个月的实习。
03
你在哪些部门进行实习?
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
我先后在湖北省荆门市人民政府扶贫与发展办公室和荆门市医疗保障服务中心进行了实习。在扶贫办,我参与了农村产业扶贫项目及教育医疗扶贫工作,其中包括沙洋县纪山镇光伏发电项目。荆门市纪山镇在2018年被划为省级贫困村,通过对当地村民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受到疫情影响的纪山镇部分低保农户出现了返贫现象。面对这个问题,我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了积极的救助工作。
在就读MPPM以前,作为大城市长大的孩子,我对扶贫一词一知半解。因为父亲负责过扶贫工作,我对当地的光伏发电有点初步认知。在实习中我了解到,光伏扶贫就是在农村居民屋顶或者蔬果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当地农民不但可以使用这些清洁的电能,而且多余的电量还可以卖给国家电网,每户人家由此就成为了一个微型太阳能电站。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农村草地及温室大棚上的太阳能板,了解了以光伏发电、农产品种植产业为主导的扶贫模式,也感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带给农村社会带来的改变。
在扶贫工作组,我协助政府领导对再生稻种植和农业合作社加工进行走访调查,具体包括稻虾联作、紫皮甘蔗种植及药材种植,并辅助工作人员在抖音平台上进行农产品带货。此外,在纪山镇投资兴建的“果冻橙种植园”和“沙糖桔种植园”扶贫项目中,地方政府采取的是“合作社+农户+养殖基地“的混合模式,这样使得农民可以获得固定的分红和土地流转资金。除此之外,我还协助农民在当地市区开展生态采摘、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宣传,主要负责宣传文字编辑及摄影工作并在互联网及公共频道进行播放。果冻橙及甘蔗“光伏大棚”的出现大大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经济,吸引了武汉市区及襄阳、荆州等地的市民前来度假。
在教育扶贫的实习中,由于我有一定的教育工作经历,工作组的组织工作由我负责。这段时间里,我同当地税务局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对沙洋县纪山镇岳山小学、石化三小等12个贫困乡镇学校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协助组织“春游-四游四知”活动项目的策划,为当地符合要求的贫困学生发放衣物及学习用品,并对贫困学生代表及农村教师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乡村教师年龄偏小,多为应届大学生,他们表示当地的教学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师资力量不足导致“一科老师多用”成为常态,教龄较长的老师们更向往到市区的公立学校教书。当地教育局为了应对疫情冲击采取了一些措施,为无法恢复面授的农村学校贫困生提供集中的ICT在线远程教育。在这项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城乡教育不平等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育水平的差距与教师流失率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根本保障,而现阶段,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学校可能仍然存在很多教育资源流失及教学设备无法全面保证的问题,这也是我未来想要进行研究的一个方面。
04
4.实习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是什么?
这次实习中最非常难忘的是,我负责帮扶的贫困户顺利脱贫的经历。这是我亲身参与的一次包户扶贫,我所负责的一户农民通过医疗扶贫及农业扶贫使生活得到了改善。在走访荆门市纪山镇丁店村时,村民李家杰一家被安排给我进行帮扶工作。这位老人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本人身体残疾,妻子肢体残疾且无劳动能力,女儿患有类风湿关节炎,他们的儿子在外读书,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李家杰一个人的身上。虽然李家杰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和劳动,但他勤劳乐观,在实习期间通过与他进行简单的交流后得知,精准扶贫开始后,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及高额的医疗费用,全家人享受健康扶贫政策依托,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此后他还发展起了养鱼和种植优质稻,李家杰虽然是残疾人,正常的农活其他村民可以两天完成,他即使辛苦劳作五六天也会坚持做完。年近七旬的他种养殖20余亩优质稻和龙虾,女儿在家经营农家乐。湖北解封后的6个月,全家人依靠扶贫政策人均月收入总和共达到12000余元。8月份,他们所住的危房也进行了改造。这次的帮扶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精准扶贫”政策下群众与政府的紧密配合,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公共政策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学习这个专业以前,我认为公共政策来源于政府的决策,学习起来内容应该会比较空且很难落实。但通过学习及实践,我认为这个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用的。这次实习我体验了教育、医疗及城乡发展三个领域的政府实践。带着浓浓的情怀走入鲜活政府部门、田间地头,收获满满。前不久,我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亲身体验完成了三篇学术论文的发表,并在听取系里和经纬副教授、胡智勇副教授、肖汉宇助理教授的指导建议后进行了进一步修改。短短数月的实习,我体验了一纸政策到全面落实的实践过程,不但充实了自己的所学,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公共政策研究是我正确的选择,非常感激教大的老师们给予我的帮助!
作者: 香港教育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