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博客

首页留学博客钱颖一: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仅存的优势荡然无存
留学资讯

钱颖一: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仅存的优势荡然无存

2020/06/30/周二 15:00

点击量:234

正文转自:启德留美唯识公众号文章《钱颖一: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仅存的优势荡然无存》,以下为正文:

作者:钱颖一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加州伯克利经济系教授

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现西湖大学校董会主席

本文整理自钱颖一教授在《参事讲堂》的演讲内容



中国教育的特点在于知识的记忆,但这一特点,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将成为最大的缺陷。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关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 “创造性思维” 至关重要。是什么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又要如何培养?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下文进行了讨论。
中国教育的特点在于知识的记忆,但这一特点,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将成为最大的缺陷。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关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 “创造性思维” 至关重要。是什么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又要如何培养?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下文进行了讨论。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


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这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由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其次,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 “均值高” 的特点。


我想,在了解中国教育长处的基础上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在 1921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


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经济发展需要 “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两句话:“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相应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此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这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创造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 2017 年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主题是讲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我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


  • 短期功利主义: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

  • 长期功利主义: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

  • 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所以,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更多的抄袭、复制,而较少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模式。对此,我提出三条建议:


  • 第一,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 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 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这就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出发点和考核点,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多、不够深,学得不够实用、不够前沿。但是,如果我们更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有较大的改变。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压力、社会的环境都是制约因素。但是,对学生好奇心、想象力的关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共鸣;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被上升到越来越高的高度。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变化。


所以,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创新人才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咨询时间:8:00~24:00

400-1010-123
在线咨询

咨询时间:8:00~24:00

点击立即咨询
免费电话
获取验证码
微信咨询

扫一扫立即咨询

留学问题轻松问
请输入电话号码
获取验证码

申请取消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