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的家长,求你把脚步放慢一点
2010/11/03/周三 04:05
点击量:1133
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25ebd0100m4gr.html 启德官方博客
今天要写的东西是很沉重的。 在上午和顾问李岩聊天的时候,我提到2个月前我们一起咨询过的一个学生,男孩,北京某著名学校,长得像韩国明星,很可人喜欢,当时正在准备托福和SAT。整个交谈的过程他都是非常配合,自己也很愿意努力在家把英语好好复习。后来又单独见过他的父亲,谈了孩子在家的平时学习和表现,爸爸还说每天要让他起床去跑跑步,然后整天就是在屋里闷头复习,爸爸说让我平时多帮忙关照一下他的孩子。这是一个给人第一印象很清爽的男孩。后来一直是我的同事负责他的申请,1个月时间很快过去,想起那次愉快的谈话,我想有些日子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今天问了问李岩他的申请怎么样,听到的回答是,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
这是我在2天内听到的第二个噩耗,昨天刚刚知道我的学校领导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今天又是一个生命的消逝让我震惊。出国不是一个很光明的事情吗,为什么他会吃安眠药,让自己没有痛苦的离开呢?当我们和家长在热烈讨论孩子该选择什么专业;该如何加强托福SAT的考试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去关心过这个孩子呢?如果我能平时和他交流,如果家长能够让我们与孩子交流,不能挽回吗?
10月28日SAT成绩公布的这一天,让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感觉失望,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失望,孩子对自己失望,我接到了好多电话,其中有好几个家庭是在吵闹中结束的这一天。还剩下2个月,还剩下2次sat考试的机会(算上1月是3次),压力越来越大,而排名高高挂在上面的学校让人渴望、焦虑、烦躁,出国留学申请何时变了味道,比高考还要枯燥还要苦闷,没有人享受在文书中展现自我的喜悦,永远是战战兢兢的问道,这样写会录取我吗?
由此又联想到另外一个学生,一个北京海淀某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学校担任很多职务,活动组织能力很强,喜欢负责各项校内事务,组织大型集体活动,可是她的成绩却因为太多的活动而十分难堪。托福和SAT也考不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因为害怕自己较低的成绩进入不了UCLA、南加州大学,而放弃了当年的申请,等待来年。现在托福好不容易考了90多分,可家长和孩子又在担心SAT,担心平时成绩太低,甚至家长提出要修改成绩单,虽然告知这是严重的作假行为不能允许,可是家长已经开始动了这个脑筋,可能会在一条歪路上走下去。最可怕的是,她竟说我的女儿很优秀,她小时候成绩很好,高中在学校的活动表现也很好,不能因为成绩不好就进不了她想去的ucla或者南加州,孩子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
家长甚至不让我和孩子直面沟通,几次提出和孩子见面都被拒绝,其实是不能允许我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开诚布公的分析,甚至警告我她担心我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哪怕是一点对申请ucla南加州的忧虑孩子都会接受不了。 我回想认识这个家长1年多的时间以来,也许一开始家长还是理智的,但是当孩子找了魔一样自我催眠认定自己可以进入某个学校却不具备客观条件的时候,家长为了保护孩子而顺着孩子的意思无所作为,等待托福的最高分、等待SAT的更高分、等待成绩单修改过来,这一家子都找了魔,我担心的是如过这个孩子没有成功申请到UCLA怎么办,她还要再等一年吗?会不会抑郁,这个词我都不敢提的,在一个孩子身上发生后果太可怕了。
当这个学生错误的把自己定位到这个学校的时候,为什么她的家长不允许别人告诉她你现在不具备的条件是什么,申请的把握有多大,风险在哪里,你可以通过努力或者大学期间的学习重新准备等等。表面上这个家长好像顺着孩子怕伤害了孩子,可是认真想想,家长是不是也和孩子一样骨子里的观念是一样的,认定了排名,觉得自己的女儿如果肯坚持肯努力也许考个高分弥补一下成绩也未尝不可。他们却不去想这样的努力这样的坚持这样的复习如果得不到理想的分数或者得不到理想的录取结果,这个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对应这个结果。我现在越想越觉得这么极端的一个家庭实在让人不寒而栗。不知道这过去的一年里这个家庭是否有真正的快乐?这个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挺胸抬头用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的实际处境和实际能力,而不是拿自己申请到什么学校做对自己的评判标准;这个家长什么时候才能认识到自己顺着孩子在一条可怕的道路上走下去,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中国的家长,放慢你逼迫孩子的脚步吧,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进入美国TOP50的学校,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完成TOP50学校规定的学业成绩;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被逼迫着学习深奥难懂的SATGRE词汇;什么时候你们能醒醒,用平常心来看待出国和申请这件事情,也教导我们的孩子拥有一颗平常心。PS:这个孩子是很招人喜欢的一个女孩,我们曾和家长沟通可以让孩子进入UCLA有协议关系的加州某社区大学,孩子只要完成学业规定就有很大机会转入UCLA,家长却否定了我们的好意,说让她的女儿去读社区大学是不负责任的,一个好学生不能读社区。这让我们确实觉得可笑,在我们认识的学生中,曾经有一位放弃清华大学而去读社区,最后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我们觉得学生很优秀,可是这个家长却说转进去的和直读的肯定不一样,应要说前者低人一等,划分出两个级别。这样的中国思维让人觉得很无奈啊。
启德深圳美国部经理 张甜甜
邮箱 gracezhang@eic.org.cn
热线 3333 0222 转美国部
请关注 启德官网 www.ei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