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典范-芬兰
2019/11/24/周日 10:07
点击量:126
说到芬兰,除了极光,大家讨论芬兰最多的可能就是教育了。作为西方教育的典范,为什么芬兰教育一直引领世界,保持世界第一,这可能是全世界父母都想知道的秘密。当然,中国和芬兰有不同的国情。也许芬兰的学校是中国孩子力所不及的。然而,芬兰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仍能给我们的中国父母带来一些启示。
1.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芬兰父母给他们的孩子上的兴趣课不比中国孩子少。然而,与中国父母不同,芬兰父母不需要”证书“,他们更重视孩子的快乐和兴趣。芬兰父母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选择,让他们的孩子接触更多的东西,找到他们真正喜欢并愿意花时间思考的东西。
2.电子产品不是祸害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被称为”游戏之都“。愤怒的小鸟,曾经风靡全球,起源于这里。但是芬兰儿童很少沉迷于游戏。芬兰父母认为,电子产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与其完全阻止孩子使用它们,不如帮助孩子在自己的监督下选择高质量的游戏和产品,并设定每天上网的时间。只要管理得当,孩子们不仅不会沉迷于网络,还会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3.野外活动
芬兰是一个非常重视体育的国家。不管天气是热的、刮风的还是下雨的,芬兰的孩子一年到头都必须参加户外运动。在芬兰的父母看来,孩子们应该体验自然的变化,用他们的身体来理解环境。偶尔颠簸造成的轻伤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4.做家务
芬兰人从小就指导他们的孩子做家务,甚至烹饪也将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孩子们不仅应该学会烹饪和清洁厨房用具,还应该参与家庭的日常生活,学会如何分配钱购买日常必需品。孩子们应该从小就学会照顾自己和分担家务。他们不仅应该读书,还应该学会如何生活。
5.讲礼貌
芬兰人非常重视所有人的平等。芬兰父母需要先敲门,然后才能进入孩子的房间。孩子们需要父母的允许才能开口要求和说声谢谢。芬兰人认为礼貌要求每个人平等,不侵犯他人的利益。芬兰父母也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以身作则地教导他们的孩子。
2016年11月14日,将成为芬兰教育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
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之前,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芬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赫尔辛基的孩子们就不用再上单独的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地理课等等等等;他们的课程将是类似“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如何在咖啡馆进行日常工作”这样贴近现实,更有助于理解这个世界运作规律的主题式教学。
芬兰教育部长Marjo Kyllonen解释这场变革——大家熟悉的分科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等,整套系统都是19世纪确立下来的,已经使用了快200年,为当时做出了贡献,但目前需要已不再相同,我们需要适合21世纪的教育体制。
2013年,芬兰从赫尔辛基开始了“现象教学法Phenomenon Method”的试验—— 从根本上,这种方法颠覆了原有的分科教学方式,把学生的认知作为教育核心,而非传授的教学内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都明白,这是一个多大的根本性改变。从此,学校教育不再是数学、物理和化学,而是如何帮助学生,认知并形成自己的主见。
在实施“现象教学法”3年后,芬兰教育部对6万名学生进行了回访,是否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感到满意。大部分学生态度积极,甚至希望更多的互动教学,彻底告别传统的知识灌输,而变成主动的学习能力提升。目前赫尔辛基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教师,使用“现象教学法”,所以2020年前完成彻底的转轨,应该不是空谈。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芬兰每十年就会进行一次国家课程改革。这一次的改革纲领2014年就由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经过两年的论证,去年开始正式实施。可以说,每一次的改革都是颠覆性的,因为面对的是未来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