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广大”的A-level(上)
2019/05/31/周五 19:03
点击量:159
一直不怎么在blog这种地方发表自己的见解。
虽然是以枚资深网瘾少年,但是发表得少,潜水的多。以前公众号还没那么发达的时期,还会经常逛逛留学论坛啥的。
其实想了很久,要写些什么。最终还是回到UK和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同来了。
说起教育制度这一块,相信中国高中的学生们,肯定最有发言权了。
不论是题海战术,还是老师满堂灌的知识点,互动性的缺乏。都是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记得还在读书那会儿,能够上到一节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课,真的是一种奢求。
平时连物理老师讲的,力学实验之类的,摩擦力实验等等。真的等到去实地操作的时候,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真的差的可以。想要获取准确的实验数值,不经过至少10次的尝试,几乎不太可能成功。就是在这样低的动手能力之下,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主动性下降,老师也不愿意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课,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又进一步的跌落。
而往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甚至名师,都是很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记得那时候很多省级公开课,基本都是把实验课堂,拿出去做一个sample。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出我们的创新能力。但其实质呢?仍然是那些简单的让人吐槽的基础实验,真正去实施的时候,就好像是该领域才刚刚发源而已。这种形式主义,真的是一种弊病来着。只是为了show给人家看看。
但回归到课堂呢,老师依旧在BlahBlahBlah,学生依旧在满堂记知识点。好不容易有个互动,也是考察学生是否把知识点记得牢固而已。究其原因,锅还是应试教育的。
当然,在这里提出来这样一个观念,不是为了一味的抨击。毕竟现在国内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走向了“素质教育”。支持学生自由选课,并有大量的实际操作课程出现,且户外课堂也是越来越多。在这点上,真的有在追赶更为先进的教育体制。
那换个视角,在遥远的英国这边,教育体制延续了接近1000年。最早的学院The King's School Ely,成立于公元973年,而彼时的中国,还处于北宋时期。当然,我们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科举制度,也依然延续至今。
时间拨回到现代。经过了近千年的积淀,中国的教育体制,仍然残留着封建科举时期的影子。而英国的课程体制已经走到了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的前列。不论是从科目的开设,还是教育模式,都有了巨大的优势。而从最终的学习结果来看,又是能够广泛被认同的国际标化教育体制。
而这里,A-level课程的“神通广大”,才开始慢慢体现出来了。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