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经验贴!免雅思直入澳洲名校-AE学术英语改变人生
2018/08/29/周三 09:39
点击量:524
北京 AE 4
直面英语口语的恐惧
到现在都还记得在北京上第一节课时的怯懦与畏惧。见到老师前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老师会说中文嘛?我要是听不懂怎么提问?”而现在,我发现有时候说话,第一时间跳出来的竟然是英文,而且我当我看到中文的时候,会思考英语的表达形式。
“
我有近4年没有说过一句英语,英语水平大约停留在高中的水平,而且还大多是哑巴英语,英语发音也是我的软肋。对于说英语,一开始我内心是抗拒的。
北京的课程是连续的4个小时,课程连贯性强。而且因为小班授课,我得到老师很多的关注。每天4小时需要我连续不断地说英语,老师也给我很多机会做BBC的presentation公众演讲,我开始尝试尽可能地多说英语。
当时身处这个英语情境,我就好像小孩刚开始学说话一样:说得多,错得多了,成长得也就快了。
Aretha是我接触过的最负责任的老师,专业能力十分强,她的课堂结构分配逻辑性很强,课上紧张却不沉闷。
在课堂中,授课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要知其所以然。我不断被老师提问“why”?这是我最初畏惧,也是最后深爱的课堂形式。思维逻辑的培养是一些应试考培课程忽视的短板,却又是留学生在海外生活所必备的技能。
短短五周课程,感觉和Aretha的关系是良师,亦是益友。只要你提问,她就会解答,只有你有疑惑,她就会用各种办法解惑。语言不再是我的担心与顾虑。
此外,我的英文思维逻辑也渐有起色,这段时间的学习,就如同盖房打地基一般,重组我的英文体系。练习得多了,比起开始的蹦单词,现在说英语变成了一种语言习惯,我可以独立完成15分钟的英文演讲。仔细想想,这一路的变化让我对未来的留学生活有了许多自信。
广州
AE 5
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虽然我还是在犯很多错误,可是我再也没有之前的说英语的负担。我终于了解到只有我展示得足够多,才能让老师更加了解我,我才会得到更有效的学习反馈。
在课堂上,我会更加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尝试担当leader引导整个团队。当我养成了这些习惯后,我发现我在阅读、听力、写作方面的英语素养也有所提高,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惊喜收获。
“
之后去了广州上课,全日制的课程体系让我培养了自学的习惯。说实话,一开始,我很排斥早读、阅读和晚自习的设置。
带着自己的偏见与固有学习模式,我在该交手机的时候,以查词为理由拒绝上交,把晨读当作阅读,把阅读课的时间来写作业,那么晚自习就是中文茶话会的时间了。这样一段时间后,我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是什么,变成了一种应付一切的心态。
有幸的是,和班主任的聊天让我放下了偏见,开始尝试改变。第一次朗读,当我读出声音的那一瞬间,我才发现有些单词我以为我会,其实我并没有完全掌握。那次我大概只读完了两个自然段,这远比我想象中的难得多。
在我第一次大声朗读之前,我有很多顾虑:我怕同学们嘲笑我,我怕同学议论我。可是当我读完第一句话后,我才发现担心与顾虑是多余的。很多小伙伴会在听我读完会帮我纠正发音,我们会一起探讨,查单词读音,班级的学习氛围高涨。
我们当时的老师是Stewart,他是一个很细心且严格的老师。在晨读的时候,他会听我的读书,我开始还很害羞,发现他在听的时候,就把声音压低。后来我发现老师会记录下我的问题,然后在上课的时候,给我增加一些发音的练习。
我终于了解到只有我展示得足够多,老师才会更多的了解我,我才会得到更有效的学习反馈。所以,我开始与Stewart分享,并且告诉他我的担忧以及我的困扰。
当我在追求连读、语速等高level的语言表达时,Stewart会提醒我不要忘记清晰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有一些固有的习惯读法是很难改变的。我大概坚持读了一个月,最后发现自己说英语的流利度明显提升了,而且越读越自信。
再来说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是个有趣的体验,与中国式填鸭教育不同,这个课堂更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让人享受,而非最终的结果,这是课堂之魂。
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对老师,对小组成员也要尽可能的多练习说英语,不要害怕犯错,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河。在我近乎“不要脸”的练习下,在课堂上,会更加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可以担当leader引导整个流程。
在最后的B阶段的口语考试presentation中,我发现自己比A阶段轻松了很多。我不再总是听到英文后慌张地翻译成中文,然后用中文想好回答后,再翻译成英文。这个转换的时间缩短了,也有很多就“理所当然”的英语回复,这让我使用英语时变得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