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香港理工大学msc房地产专业一点点小心得
2015/10/30/周五 12:12
点击量:3297
1. Introduction
你现在迫切想知道的东西,在你入学的时候发的新生手册里,在学系组织的开学会议里,都会说得很详细。
我们专业full time 的本地生只有4人,非本地生只有6人。关于各种在香港的基础生活问题我就不写了,我只谈谈关于我们这个专业的一些我个人的浅薄的经验。
2. 选7科+论文,还是选10科
后者相对于前者较轻松,前者要面对不能按时完成影响毕业时间的风险。有篇论文看起来比较像读了个研究生(无冒犯之意,我也就是个选10科的小弱弱)。选10科,可能有些课你会觉得很无聊,还不如写个论文看起来diao。如果不选论文,第二学期就要必选科目professional project,相当于写一篇自选题小论文,最后要交一个30页A4(带图表)一万五千字左右的report,也不简单的。professional project的data analysis最好选你能一定能做出结果的问卷分析之类的,我搞了个多元回归,结果不显著,调整了很多次,最后终于有结果,差点来不及,吓死了。看你个人需要选咯。
3. 日常学习是怎样的
选课的时候学校会发邮件告诉你怎么通过网上系统选课。
科目的list在科目宣传页就有,有三个课程方向,也可以不按照方向选课。就是按标准修够30个学分就毕业。
第一学期的课大多都会发study guide(相当于老师自编的课本)。作业也偏理论化,大致就是理解几个理论,联系几个case说说自己对理论的理解。考试也大多是闭卷,背背就过了。一般的考试问题都是有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你对理论的理解,第二部分就是主观自由发挥,联系自己找的例子来说明你的观点。所以会有一半答案书上木有,靠自己理解。
第二学期的课大多数不会再发study guide。作业也是会倾向于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比如直接丢一个project给你们做。第二学期考试大多数是开卷,很多时候拿了一堆资料也不知道从何抄起,就算开卷还是要靠自己,靠理解,靠应用。
每学期前两周有个选课的add/drop 时间段,你可以退掉不想要的课,选上喜欢的课。而每门课要学点什么,怎么教学,怎么评分,交什么作业,考不考试,开卷还是闭卷,你第一周就会知道。而且往年考试试卷也能在学校网站上下载,可以提前知道一下这门课的考试出题风格。
老师会在blackboard(一个网站,还有app)上发ppt,可以提前下好预习一下。
有几个科目是只上三次课,每次课在周末上一整天。这种模式其实是方便了part time的同学,个人的感觉这种模式速度太快,有点跟不上,老师累学生也累。看自己需要选择。有个同学选课集中在周四到周六,经常连休五天,也是酸爽。
考试都是写英文写写写写写,大概一个考试有2~5题,考2~3小时,每题写那么3~5页A4答题册。反正我最多一题写5页,学霸会超过5页。一题少于3页有点危险可能会得C。有些老师会给范围,说考哪几个单元。有些不给范围,然后每年的题目还都不一样,这科闭卷考的比别的科目开卷还难,大家都觉得要哭要哭的,考试刚开始看完题目就傻眼开始思考人生半小时,然后这科据说每年都挂几个人,课本最多最厚的那科你们自己感受吧。
关于分数,不同老师有不同的评分习惯,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评分习惯,这个没有统一规律。而且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老师怎么评分的,比如那科难死了,有别的专业的挂了,但大多数同学得分B+,还有得A的。比如有一科大家觉得平平常常不算难,但是老师就给了不到10%的人B+,没有A,大多数人拿B,一小半拿了C+。如果同学有志拿A的话,首先平时成绩(作业分)一定要拿A,因为考试还是很难拿A的。作业要拿A,我也不知道咋办,我得A的作业自己也不知道为啥,你们可以问问老师呀。
说到reading,在读研阶段绝对是必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诚不欺我。如果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顺便见见我们系最帅的老师之一)可以选第一学期的economics,每周都有reading作业,然后quiz,然后上课跟老师互动讨论回答问题,对于锻炼思维锻炼口语锻炼阅读都有很大帮助。目前我选过的课里面需要互动的只有这一门,每周都有作业的也只有这一门,个人觉得收获最大的也是这一门。
关于group work,有些课是需要交小组作业的。对于group work个人觉得,要有平常心。也许你在小组里付出最多但是最后分数不是最高,也许你在小组里打了个酱油,结果最后分数最高。只能说要平常心,多努力,毕竟你的收获也不仅仅是一个分数。
4. 同学们的背景是怎样的
full time有10个人,其中6个non-local,4个local。6个non-local主要就是内地人咯,基本上都是有1~2年工作经验的,本科一本院校。4个local里面,有3个是具有10~15年工作经验的前辈,非常厉害。part time的基本上都是local,我跟他们不熟,都是专业人士肯定很厉害咯(虽然他们有些人无暇顾及学习成绩)。
5. 课程难不难
只要想想一节课1000块,认真预习复习上课听了,肯定不会觉得太难,毕竟你也是经过筛选才来读书的,能力是达得到的。把study guide和老师的ppt看完就不错了,再能看点paper,少年你就很有希望拿A了。
6. 学生机怎么样
理工的学生机貌似是惠普、联想和苹果。带着笔记本电脑上课并不是必要的,看你习惯。因为我住处没有wifi,所以我觉得mac air必不可少。学生机确实便宜,校友也能买,急用就入学就买,不急就哪年想买了用校友身份去买。
7. 图书馆怎么样
我们专业涉及的书大多在4楼,但是4楼插座少。考试月如果你不苛求插座的话,还是能找到位置学习的。图书馆有个内置咖啡厅,是太平洋咖啡,学生有折扣,还能吃沙拉和三文治蛋糕之类(就是不算好吃)。
8. 食堂怎么样
我们学系在新楼Z楼,在主校区马路对面,自带食堂(难吃)。个人觉得主校区的食堂、咖啡厅、小食肆都还行。如果不喜欢食堂,穿过红磡站往东,一大票美食小店等着你。
9. 娱乐设施怎么样
游泳池免费开放不用预约,健身馆、羽毛球馆等可以申请收费不贵,乐器室免费开放要预约(乐器有各种中西乐器,连扬琴都有)。住红磡的同学还能去星光大道慢跑。
10. 娱乐活动有哪些
有个学生组织叫MISS,内地学生和留学生事务处大概是这个意思,会经常组织一些烧烤啊晚会啊郊游啊活动,收费不贵。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寻找你的本科院校在香港的校友会,活动也不少。我们学系经常会办一些讲座之类的,学校的赛马会综艺馆也经常有演出可以看。注意关注邮件就好了。
11. 其他
我们学系在Z楼有个小图书室,叫CARE,可以看一些图书馆没有的专业书籍,和前辈们的毕业论文。也可以打印复印(收费的)。同学可以花30块租个储物柜,地点全校任选。校内有个小书店,有文具卖,学生有折扣。建议在香港办一张储蓄卡或信用卡,缴学费很有用。
12. 就业
在香港留下不算很难,毕竟香港人不喜欢下工地,驻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很缺的。如果你想无缝对接,毕业就马上工作,建议第一个学期期末左右就要积极申请,多多面试。要做到这点,作业要提前写完,考试要提前复习好,因为面试可能穿插在考试月里面。我们同学也有在第二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找工作的,也有找到的。programme leader会提供一些暑期实习机会(同学们都是有全职工作经验的,所以去应聘暑期实习不太合适),以及加入rics机会,自己把握。回内地找工作的同学走的是社会招聘,校招要gap一年。为什么校招要gap一年,比如我本来想应聘2014秋季的校园招聘,但内地用人单位指明了2014年校招对应的海外留学生是已经拿到毕业证的那一群。但是我2015年5月修完学分,11月拿正式毕业证,明显赶不上内地2014秋季校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