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眼中的新加坡教育
2014/07/30/周三 11:51
点击量:1239
由于先生工作调动,我们一家搬到了新加坡。家里的小朋友也转到了新加坡一所名校南洋小学,该校也是新加坡中文教育水平最高的小学。在儿子上学的这一年里,我渐渐发现新加坡教育的一些“特质”。
《弟子规》是行为准则
在南洋小学,从入学第一天起,《弟子规》就成了学生们的行为准则,要一直背诵到小学毕业。在南洋小学的校园里,每天早上广播中会传来学生们琅琅的《弟子规》诵读声,围墙上贴有 《弟子规》的原文与释义。而每每学校集合时,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们都会背诵《弟子规》。倘若时间充足,老师还会结合日常学校、家庭生活,逐句讲解,启发学生来实践《弟子规》。
有一次我们全家去运动,儿子想玩羽毛球,可因为出门着急我只带了球拍。儿子四处寻找,突然他高兴地跑到我面前说:“那边的一个塑料盒里有个新羽毛球,但不知道是谁的?妈妈我们去问一下可不可借用。”正在场边休息的一个朋友听到后说:“没事,你拿去打吧,我知道是谁的。”儿子并没有伸手去拿,而是看着我说:“妈妈,不行。我必须跟它的主人打了招呼才能用,因为《弟子规》上说了‘用人物,需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理财从六岁开始
在新加坡,一个六岁的小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要自己管自己的钱包了。
新加坡常年气温在33摄氏度左右,这样的天气家长给孩子带饭很容易变质。所以在新加坡的学校,都设有学生饭堂,以比较低的价格提供饭菜,孩子们在吃饭时间内自己带钱去买饭吃。“每天最多给他带2元钱就可以了,我们的学生都自己买饭吃,你不用担心。”到新加坡学校报到第一天,校长就这样对我说。
我只好入乡随俗地给儿子准备了钱包,让他开始自己理财。可是一个六岁大的孩子,他能行吗?我脑子里有太多的顾虑。结果事实证明我是瞎操心。下午放学见到他,他兴奋地描述了自己的学校生活,而最开心的就是他第一次自己在学校饭堂买饭吃的经历。现在他除了每天自己带钱买饭吃外,有时还会在学校的图书展上买书,在学校的书店买日常的文具等。他到新加坡不到两个月,我就从最初给他2元钱都不放心的日子中解脱出来,有时偶然给他带50元钱去学校买书,带10元钱买文具,晚上回到家他一定会仔细地给我报账,然后把找回的钱数如实地交给我。
课后培训也疯狂
国内的各种暑假学生培训项目都开始为招生忙活了。在新加坡各种学生假期、课后培训班和国内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培训班种类也五花八门。几乎每个学校附近或是居民点附近的写字楼、商厦都挤满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新加坡的学校六月开始放暑假,假期一个月。在假期里上培训班是很多新加坡小孩子习惯了的事情。
新加坡的小学在三年级有分层次考试,所以三年级的会考让家长和孩子都紧张得要命。此外各个学段的升学会考也让很多即将毕业的孩子无法轻松过暑假。
在新加坡,上课后培训班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你读哪所学校,一些培训机构就只辅导这所学校的学生。那些专门服务某所名校的课后补习班,除了要对学员进行入学测试外,有的甚至因为人太多,不得不排队等位子。
新加坡的学校通常下午一点半放学,下课后孩子都被保姆接送到补习班,继续学习。“首先我们还是华人社会,大家都希望孩子学有所成,第二在新加坡生活压力很大,爸爸妈妈忙着工作的话,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即使请了保姆,她们也只会管孩子吃饭,恐怕学习多半会荒废掉了。所以干脆报个补习班,至少还放心一点。”对于新加坡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给孩子报补习班,我的朋友如是说。
另外,假期各种体育类的培训班也照样火热。新加坡学校的体育课程多半和该国的体育竞技项目挂钩,比如小学体育课涉及有体操、篮球、游泳、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如果你有某个体育特长,升学考试就能加分,有的特别优秀的甚至可以特招。”这是我从一位在新加坡某小学教羽毛球的教师那里获得的消息。
两代同校“优先入学”
“你们班今天到校的学生多了两个人?”新加坡的学校每天都必须清点到校人数,有意思的是,7、8这两个月各个学校,尤其是名校的到校人数通常会增加,因为“他们回来了”。他们是谁?是那些拥有新加坡籍、但不在新加坡学校读书的未成年人。那“回来了”又是什么意思?是指这些不在新加坡读中小学的未成年人回到新加坡过暑假。而新加坡的学校每学年的三、四学期从7月开始,通常持续到11月中旬左右。
按照新加坡教育部的规定,这些拥有新加坡国籍、在国外学校读书、但同时在新加坡学校注册的孩子,在假期里回到新加坡,都可以随时享有入学读书的权利。即使那些没有在新加坡学校注册的孩子,如果他们想利用假期在新加坡中小学读书,教育部会根据他们居住地就近选择学校满足他们的读书要求。
保留学籍这在新加坡是个习惯。“每年我们交一点注册费,这样学籍就可以一直保留,即使我的孩子不回新加坡读书,但将来他们的孩子万一要选择在新加坡读书,至少可以有优先入学的条件。”
“校友原则”是新加坡小学新生入学的一个主要原则,在小学新生注册的法定日子里,那些在读学生的弟妹优先取得入学资格,接下来便是父母曾就读该学校的。按照新加坡教育部的规定,在新加坡,父母都需要保留自己的学校成绩单,毕业证书、小学会考成绩单等来证明自己曾就读该校,为其子女的顺利入学提供充足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