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留学到底能学到什么?

2014/05/07/周三 09:49

点击量:900

可能是由于近年的留学高峰和就业低谷的相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留学这件事到底值不值的产生了些许的质疑。最近有许多家长都问过我相同的一个问题:留学与就业和考研相比,到底值不值?今天我就来按照家长的要求,抛开我留学顾问的身份,以我自身的经验来阐述一下我眼中的留学。

    第一次实打实的接触西方文化是我刚上高一的那一年。学校与澳洲某个中学合作了一个短期游学项目,而我也很莫名其妙的就被挑选成为了第一批校际交流活动的学生代表之一。虽然这次访问只有短短的的10天时间,但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确实一次很强烈的冲击。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老外”,住在他们家里,和他另外三个孩子一起吃饭、上学。是我第一次吃到地道的“西餐”,也是我第一次见识到宫保鸡丁竟然能被西方人做的如此难吃。最主要的,这次的经历在我心中深深的埋下了一颗出国留学的种子。不是为了所谓学历、移民或是就业,只为了那片自由而清新的天空。

 

第二人生

    高考之后,很幸运的考到了长沙某大学的重点专业。于是便兴致勃勃的离开北京,开始了我的大学时光。好景不长,大二开始,我越来越开始怀疑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完全失去了兴趣。现在看来,我并不是个案,进入留学行业以来遇到许多类似的学生,他们在国内读了几年本科之后,就开始厌恶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一现象在理工科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于是,在和家人认真商量了一阵之后,大二刚一结束,我就办理了退学,并开始准备出国。在家学了一年语言之后,我成功的申请到了荷兰某商学院的管理学课程。由于这和我之前所学的专业完全没有交集,所以我必须从大一重新开始。有人说好事多磨,但不管怎样,我的留学生活就此开始。

    其实对于许多人来讲,留学就是第二人生的开始。进入留学行业之后,接触到许多在国内学业并不理想的学生。中国的教育体制基本就是一考定终身,而留学给了大家一个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许多高考失利的学生们会选择出国留学,在英国读一年本科预科后进入世界顶级学府。许多大学背景不是很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本科插读或是出国读研的方式涅槃重生。许多没有拿到本科学历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英国的硕士预科直接进入一流学府并取得硕士学位。而在这些一纸文书之上,更重要的,是在国外的经历和磨练。这些都将是你受用一生的财富。

 

不一样的课堂

    在欧洲学校的环境与国内完全不同,课堂上充满了互动,老师也会不时的要求每个学生仔细思考。有意思的一点是,这边从来不会留作业,所有的学习都要完全靠自己的自觉性来完成。从大二开始,我在学校的国际预科办公室兼职学生辅导员,平时的工作包括帮助预科生们复习和预习他们的课程、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当地生活、偶尔也要充当一下心理咨询师。每个学生辅导员基本上要负责10个左右的国际预科生,其中主要都是中国学生。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大四毕业,而我很荣幸的在最后一年被升职为该项目的学生主管,负责对整个辅导员项目的管理、课程设置等内容。在此期间,我有幸接触到了不仅仅是我们学校的预科生,还有其他荷兰大学的国际预科生以及国际办公室的官员们。而这一经历,也使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

    中西方课堂最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西方的课堂上没有权威也没有正确答案。很多中国老师对此都无法理解: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的话学生们怎么学习!。其实,西方的文化、科技和社会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并不依附于巨人们创造的知识和财富,而是要努力爬到他们的肩膀上,去探索那些巨人们也看不到的风景。西方教育中对学生要求最核心的一个能力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式思维)。他要求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体系、甚至老师提出质疑,然后努力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如果在英国读研,你会发现,很多课程都没有教科书。老师会告诉你教科书里的知识太过滞后而且漏洞百出。他们会把目前最领先的体系和理论作为课程内容,同时鼓励大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甚至是反驳。

    除此之外,西方课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实用性。许多英国大学都和各个领域的机构和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的课程设置每年都会根据外部环境的需求而进行调整。这样就保证了毕业生们能够最大程度上直接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同时,这些企业和机构会把项目带入课堂,学生们将课堂内容直接应用到这些项目中,同时在实践中激发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这些项目进行的过程都是学生与潜在的未来雇主们直接接触的机会。优秀的学生们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自己毕业后的工作问题也顺便解决了。

 

 

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大部分刚刚到国外的学生都是第一次独自在外生活和学习。很多学生不会做饭、不敢和外国人说话、甚至不敢独自出门买东西。从学习上而言,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应试技巧优秀,但学习技巧几乎为零。换句话说,只要给出考试重点、题库等等,中国学生都能游刃有余的徘徊在年级前10%。但问题在于,西方高等教育越往后,机械的考试也就越少。很多课程直接用实践项目的报告来取代了考试。西方教育更需要的是对知识的灵活掌握以及实际应用,同时还要批判性的找出所学知识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尝试加以改善。对于在国内习惯了死读书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在辅导预科生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就是学习技巧。其中包括了如何制定目标和计划、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做笔记、如何更快的阅读等等。这些课程远比毛概、思修之流要有用的多。对于我而言,最欣慰的事情莫过于看到大多数学生在半年左右的预科课程之后都能够初步掌握学习的技巧和窍门,在生活上也更加独立。

 

所谓的接触西方文化

    大部分东方国家的学生们都喜欢扎堆。在大学里,学校曾尝试了许多方法试图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们融合到一起。结果很让人意外,所有在低年级进行的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而高年学生们即使没有参加这些活动,也能很主动的融入到一起。其实最基本的问题在于文化隔阂和历史渊源。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和泰国学生就比较容易融合在一起,因为许多泰国学生家族里都用中国血统。当然,这些虽是普遍现象,但也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相比于文化背景,更重要的还在于个人性格。相对于性格比较闭塞的学生而言,性格开放的学生们普遍能够更快的融入到国际环境。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所谓时间能够改变一切,观察发现,大学期间,年级越高的学生越容易与周围其他国籍的人打成一片。从外因角度讲,可能是因为同学之间在一起时间久了,相互更加了解了,所以文化隔阂更容易被打破。从内因角度讲,学生们在国外待的时间久了,自然也会被当地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所影响,从而能够更加理解西方人的思维和价值。当然,这一点也从侧面反映了为什么许多留学生在回国之后都会深刻的觉得国民素质太低,以及为什么许多在中国待久了的外国人会变得很中国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讲,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是会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塑造和改变的。因此,我们所谓的接触西方文化,其实就是一个让大家去切身了解西方价值观的机会。同时,也是给了自己一个被西方价值和文化影响的机会。这个过程中,免不了会经历所谓的culture shock,而正是这些文化冲击,才会使我们成长成为一个传说中的国际化人才。大家所说的开阔眼界就是这么回事。如果你觉得所谓的开阔眼界只是多看看就行了,那你就彻底输了。

 

    以上这几点算是我这些年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当然,这里只是蜻蜓点水般的简单提一提。许多见闻都无法在短时间内用文字表达出来。也许未来我会考虑写本书之类的,但目前来看,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有关留学的事情,还是欢迎你直接联系我。 
 
有关英国留学,欢迎致电全国咨询电话:010-58362813 或 微信:15600600900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咨询时间:8:00~24:00

400-1010-123
在线咨询

咨询时间:8:00~24:00

点击立即咨询
免费电话
获取验证码
微信咨询

扫一扫立即咨询

留学问题轻松问
请输入电话号码
获取验证码

申请取消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