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梅隆大学 材料工程专业硕士被录取学生Z同学分享申请经验 ... ... ...
卡耐基梅隆大学 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录取 申请经验分享
东北大学 Z同学
欲了解更多美国留学事宜,敬请致电专业留学服务机构——启德留学
咨询电话:024-31877211转8014 QQ:1179125200
获得录取时间: 2013年2月6日
学生情况:
姓名: Z同学
GRE:310+
IBT: 100+
就读学校: 东北大学
申请国家专业:美国
申请总结
我觉得我这次的申请之所以能被卡内基梅隆录取并不是因为我的硬件条件有多好,因为我在一亩三分地上看到有一些硬件条件比我好的同学也被CMU拒了,所以我想在现在出国留学成潮的大背景下,能考出好分数的中国学生太多了。而真正能吸引面试教授团眼球的肯定不是这些硬性指标,而是“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硬性指标至上,那么会考试的中国学生这么多,出国留学早就没我什么事儿了
所以我不想谈太多关于怎么样考高G,T,怎么拿到高GPA,大家活在中国,都是身经百战的人,不需要我多说了,比我厉害的人也多的多,我也没有什么资格谈论这个。我想和大家说说的是申请中的误区和那些“看不见的因素”。
为什么在国内,大家把GPA,G,T看得这么重要?
我个人认为国内的大氛围是这三者至上。但是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实,而是因为我们国内的本科想在这三者之外取得优势实在太难了,学生多,资源少,学校里的制度不灵活等等因素都成为制约我们的因素。真正想去美国念MA和Ph.D的同学应该明白什么样的经历对于这两个学位的申请是重要的,当然是科研或者科研相关经历。回到上文中讲过的,如果录取真是硬性指标至上,那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当然就局限了,仅仅是应试能力。美国名校的教授们都是大牛,职业就是科研,他们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清楚,3.8GPA的学生不会比3.5GPA的那个学生强太多。这个0.3的GPA差距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所以这个时候真正决定胜负的实际上是科研或者科研相关经历,正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拿不出像样的科研经历,所以GPA,G,T成为了大部分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GPA,G,T固然重要,但是没有重要到现在媒体妖魔化的程度,多花点时间关心关心自己学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提早接触自己的专业取得相关经历。
到底什么是优秀?什么是自信?
大学里大家经常听到对优秀学生的评价是这样的:他很厉害啊,连续XX年都拿了奖学金,最后保研到XX了。在泛货币化价值观的今天,中国人已经习惯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一切,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也难免落入俗套了。被称赞的同学偷着乐,乐完接着就自信起来了,知道某一天,当他发现他的这些奖学金奖状没有任何作用的时候(比如参加工作了),他立马就像做过山车一样,变得对什么都没自信。为什么?首先,他真的优秀吗?奖学金是什么的证明?它仅仅是你应试能力的证明,而在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里,应试的优秀就是真的“优秀”。其次,他真的自信吗?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外界事物上的-奖学金和别人的称赞。一旦这些事物消失的时候,空中楼阁自然就倒塌了。很多人肯定看完再想,我可不是那么想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什么自豪,仔细想想,答案无非是祖国的繁荣富强,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长城,长江黄河,龙的传人,神舟X号。试想某天醒来你发现自己是个遭受种族屠杀的卢旺达人,你又因为什么自豪呢?鲁迅说过,我们总是习惯背靠一个古老的民族,悠久的文化来寻求自己的意义。你是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自信是从心底里认为每个人平等,从心底里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思维。这样你才不会因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就轻易失去了自己的自信,也正是因为这样你才优秀。
很多人看到这里又要说了,这和留学有什么关系。那是因为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你在文书和简历的字里行间都不自觉地向美国人展示着你的“自信”。我相信在他们看起来是很苍白很无力也是很奇怪的。只有改变了思维方式才会改变行为模式。
做不完美的自己?
其实这已经是一个被说滥的话题了,做你自己,不要和别人一样。但是大部分人也就是嘴上说说,当你问他要做什么的时候,他多半都会说“爸妈还是希望我…”或者“我看那个谁谁…也挺好的,我也想…”。这样的mob mentality必定会延续到你的申请过程中,结果你打造包装出来的自己让教授们看起来从哪个角度都觉得似曾相识。
中国人有一个stereotype,就是高大全的英雄情结。这就导致在申请的时候你为了塑造高大全的形象过度包装自己,而且这样想的人不少,所以文书里体现出来的就是很多个相似的完美形象。实际上呢,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可能是高大全的人物,所以我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应该如如实地去进行文书准备。相比中国人,美国人其实并不喜欢高大全的人物,他们喜欢小人物的大故事。你可以想想复仇者联盟里的那几位,再想想超人,哪个是没有弱点的,再反过来看看中国,英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雷锋等等,在此不进行赘述…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虽然我大一成绩不高,但是我后来一直在努力追赶,所以我的标准化考试曲线是一条一直向上的曲线,透过这样一条曲线透露出的画面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虽然起点不高,但是一直在超越昨天的自己。这样普通真实又励志的形象很难想象是不打动人的。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我们在看这样的故事的时候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感情认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天才故事的时候除了赞叹和钦佩好像没有其他太多的感觉。
写出自己小人物的大故事不仅会让美国人觉得真实,获得感情上的认同,而且你还不经意间打动了美国人最高贵的神经-诚信。这些因素都是直入人心的,不知道比干巴巴的“GPA比你高0.3”效果好出多少倍。
领袖潜质和社会责任感在申请中不重要?
在申请中,在专业知识方面要给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各个专业做法都不一样,从老师和学长学姐那里都能得到启发,这里不赘述。而且人格魅力方面,还有几点是常常被忽略的,比如领袖潜质和社会责任感。很多人会说这个不重要。真的?我认为这恰好是你进入社会之后最重要的两个品质,很不幸的是那部分认为不重要的同学中有不少人也会选择就业的。说到这里很多人又有误区了,说到领袖潜质,很多人又马上列出一串头衔:学生会主席,团委书记,十佳青年等等,而说到社会责任感,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周末去做志愿者,扶老奶奶过马路等等。这些头衔这些事件到底有多少的含金量大家心里都清楚,不要以为你能用这样的雕虫小技去糊弄美国教授们。如果你乐意使用这些,你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相似完美形象”行列。
我觉得,当你要突出自己的领袖潜质和社会责任感时,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别人“What actually did you do”。比如说到领袖潜质,你可以说你如何成功组建了一个社团,也可以说你如何带领同学做成了一件什么事,如果你是学生会主席,没问题,你就应该说在你的带领下,学生会为学生做了哪些事,你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又比如说到社会责任感,你可以把自己的专业和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说出自己的思考和计划。说到志愿者,又比如你连续多久在哪个慈善机构做了志愿者,你在里面都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只有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了,才能准确表达出一个真实却又具有吸引力的你。
选择中介还是DIY?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哪个绝对好哪个绝对坏。不少人都觉得中介差DIY好,这是以偏概全。如果你想找中介,直接影响你这的case质量相关的是帮助你做文书的文案和帮助你定选校策略的顾问,和其他因素其实没太大关系,所以总体地谈论哪家中介好哪家中介差其实意义不大。选中介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学校查询,文书和材料准备上节省下很多时间(这几个是极其繁琐的过程),包括后续还有签证培训等等。我个人觉得DIY适合那些真正的大牛,大牛们本身英语底子就不错,应付文书,申请材料不在话下。大牛能考上的牛校一般老师与国外一流的教授都有合作,一般自己老师推荐下去什么MIT之类的牛校不算难事。如果你不具备这些条件还是选择找中介吧。
后记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于申请中一些问题的见解。你不必同意我的看法,只是希望给你们一些启发。其实,如果你能不同意我的看法并且有自己充足的理由,我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也算达到了,这说明你有自己的critical thinking。这是现在的社会里缺乏的,即便是成年人。总体来讲,我想表达的是,申请过程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美国教授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你,而不是仅仅某一方面。所以怎么样权衡包装自己的过程既可以是小伎俩,也可以做成大学问。
222
222